最近,三三发现,如果周围人家里有孩子在上学,那么他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内容,几乎句句都离不开教育。成绩怎么样啊?在哪个学校啊?作业多不多?老师教的好不好?……
而我们也看到关于教育的讨论,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网友、大V,从来都没有停止。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初中生因为寒假作业没完成,被老师“勒令”回家补作业,结果一时想不开,跳楼自杀身亡。
下面的评论,有骂老师处理粗暴的,有骂家长不关心孩子或者不负责任的,有说孩子太玻璃心的……
可以说,每次一谈孩子的教育,就可以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孩子到底该怎么教育?
是加强学习,及早开始?还是放任不管,自由发展?
三三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叫《孩子与学校》(河合隼雄著),作为与中国教育情况类似的日本,他的观察和体会,或许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
▶ 什么是教育?
河合隼雄说:
教育这个词,可以分为“教”与“育”,耐人寻味的是,“育”这个字既有“培育”的意思,也有“发育成长”的意思。
但是,谈到“教育”,我们往往都是从教育方(老师、家长)的观点来发言,把重点放在怎样教导上,但却忽略了自我成长的力量。
▶ 不服“教育”的孩子?
河合隼雄说:
要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生存下去,人们必须掌握很多东西。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以及作为社会人生活下去所必要的规范、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想到这一点,大人们不得不热心于去"教导"孩子。在教育中,以"教导"为中心,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里需要反省的是,有些孩子对于一般的"教导"不感兴趣或者无法接受。而且,我们大人过分热衷于输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说不定会破坏每个孩子所拥有的个性。而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出乎意料的关系。说得极端一点儿,可以说个性越强的孩子,就越难以接受输入已有知识的"教导"。
这时,教育中的"培育"和"成长"这两个侧面的重要性就显露出来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不是要输入知识,而是要"培育"孩子,使其可以自己获得知识;或者设法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长"。
三三想说:
“多动症”的孩子在家长、老师眼里总是些“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的家伙,但三三在接触了其中一部分孩子后,发现其实有些孩子的学习方式就是与众不同,他们更侧重于自己的兴趣,而不喜欢被动地听课和记忆。
记得有一个男孩子,喜欢自己看科普漫画来学习,上课经常不专心听讲,被老师反复投诉。但是,和他交流,简直是一本行走的自然百科全书。
这种情况下,引导就比强制守纪律更加重要,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接受他的学习方式,然后进行兴趣的拓展(如根据科普漫画写个说明文),将对他有更大的帮助。
▶ 多学一点儿,就更优秀一点儿?
河合隼雄说: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人而独立之前必须吸收的知识非常多。而且,要想取得比别人哪怕稍微有利一点儿、高一点儿的地位,往往就必须学习。
而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的时候,无论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社会的优越地位,结合前面的想法,家长就会用填鸭的方式来硬塞给孩子知识。也就是说,孩子很容易就早早暴露在这种填鸭式教育的危险之下。实际上,从幼儿园的阶段开始"教"英语等知识的地方,在家长中就大受欢迎,这一点不得不令人吃惊。
这种状态,说得直接一点,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上的"破坏自然"。对孩子"自然成长"过程的干涉,实在是不胜枚举。
如今的状况是孩子的数量减少了,经济上变得宽裕了,这种情况却进一步加剧了。有的小学生忙着补习或学艺,几乎每天放学之后的时间都被排满了,根本就没有时间玩。甚至有的中学生一个人就有五位家庭教师。
要尊重个性,必须等待个人所拥有的可能性逐渐显现出来。而试图使孩子有效地吸收更多的知识,反而会破坏个性。
在为了让评价更为"客观"这个冠晃堂皇的理由之下,人们制定了带有"标准答案"的试题,而尽早针对这种题目进行训练,更是有着导致丧失个性的危险。
对于那些因此而被扭曲了"自然"的成长的孩子们,应该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让孩子体验自己"成长"的好处,这在现代教育中正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三三想说:
看完这么长一段话,大家会不会觉得自己默默中枪了?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环境,真的不差多少哇……
三三曾接诊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被爸妈认为多动,但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我和孩子初次见面,他有点紧张,不停地挠自己的手,我看了一下他的手,有湿疹,已经被抓的又红肿又粗糙。随着聊天的继续,他逐渐放松,挠手的行为也停止了。我感觉到,这可能是一种焦虑。
和他的爸爸了解到,夫妇两个对孩子的要求都挺高,希望孩子“未来比他们俩更优秀”,于是在还没上小学的年纪,就让他的周末被各种兴趣班、幼小衔接训练填满,还抱怨孩子写作业不专心、写字不认真blabla……
我在想,孩子天天连跑出去玩的时间都没,那不多动还能咋地?
我看到,太多的小朋友、包括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承受着大量的学习任务,自由游戏的时间早已所剩无几,一想到他们可能还要面临十多年的学习生涯,我自己都感到窒息。
儿童在低龄阶段,游戏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自由地探索、积累感性的认识,去感受周围人、感受大自然,将会对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心理的健康程度有很大帮助。而过早地接受数字、文字等符号,反而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坏处。
为孩子们逝去的游戏时间感慨三秒钟……
▶ 放任不管就可以让孩子“自发成长”?
河合隼雄说:
只要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过分强调孩子自发的成长",而觉得对孩子只要放任不管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同样是错误的。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
期待孩子自然成长而对孩子自由放任,多数情况下往往是父母为了回避作为父母的责任而找的借口,孩子们马上就能看穿这一点。这时,孩子就会反复进行不良行为,或者向父母提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正如一位少女对我所说的那样,"我都这么做了,他们却连生气也懒得为我生一下。"这种悲叹不断深化,问题行为也就会不断升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是一副尊重"孩子的自由"的姿态,继续回避责任,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事态。
虽然说孩子是自然成长的,但在一旁守护其成长的大人却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守护"孩子成长,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去"教导"(这样的结果不过是变成了干涉)孩子,而是相当需要付出精力的一件事。
三三想说:
三三也见过太多父母疏于管教,或者过分满足,导致孩子行为失调的例子。说实话,想把握“守护”这个概念,真的不容易,很多父母也是在走过那条路后,才恍然大悟当初管的太严/太松了。
我之前就说过,不强求的大家做个好的父母,但求大家做个真实的、灵活的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做不到勿要求于人,给足空间,守好底线,陪伴孩子成长。大家觉得如何呢?欢迎留言来撩!
禅城院区 便民咨询电话:0757-82969789 急救电话:0757-82969993 投诉电话:82969399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西路11号 邮政编码:528000
新城院区 便民咨询电话:0757-22978000 急救电话:0757-22978120 投诉电话:0757-22978213
地址: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东平居委会华阳南路乐从段20号
行风监督电话:0757-22978022 邮箱:fsfyjjjcs@163.com
粤ICP备10062786号Copyright 2006-2010 Powered_by www.fsfy.com,佛山妇幼保健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