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静脉输液管理,努力降低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比例,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输液护理,由我院临床药学部以及医务科联合举办的“加强静脉输液管理”系列活动,昨晚在全院临床医师培训班中正式拉开帷幕,三百多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参与学习。
目前我国70%的输液都是不必要,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全国每年约有10万人输液后丧命,这些数据让大家惊心。培训会上,临床药学部副主任朱江华围绕近年来国内外输液形式及发生的输液事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我院临床输液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
“大家为什么如此相信静脉输液,主要是疗效快,在我们的接诊过程中不少家长主动要求输液,理由是孩子高烧时间久,护理困难等等,当中有一部分是没有达到输液的要求,但在家长的再三要求下,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医生可能也会被动开输液单,同时也承担上了潜在的输液危险。”朱江华表示,想要降低门急诊输液比例,使医护人员和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输液要从观念进行改变。“首先,临床医生要把好关,什么情况下可以输液,什么情况下不能输液,对输液的比例、药性和禁忌症等都要有详尽了解,从而客观合理的去开处方。另外就是家长方面,不能一味的注重最终疗效要求医生输液,干扰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培训会上,高平明副院长强调,滥用输液潜在医疗风险是一个恶性循环,对医生和家属造成的伤害更不可估量,如何对输液治疗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患者接受到准确、安全、有效的静脉用药,已经成为临床管理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下一步我院还将借助培训会等形式推出一系列的举措和制度,进一步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建立静脉输液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包括推出一些控制静脉输液的奖惩措施。“安全输液不仅关系患者安全,也关系到医院医疗的安全,医护人员作为把关者在执行静脉输液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操作的同时,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事件,将有效降低输液相关的差错与纠纷的发生,切切实实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
相关链接:
静脉输液知多少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是什么?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5、利尿消肿。
二、静脉输液适应证有哪些?
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
2、不能由口进食或不能消化经口摄人的食物。
3、某些药物易被消化液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时。
4、各种中毒及严重感染时。
三、为什么“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
四、静脉输液有何风险?
静脉输液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静脉炎、不能预见的药物之间结晶。除了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发生输液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等。
五、普通感冒是否需要输液?
治疗感冒这类疾病,一般不需要静脉输液,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补充维生素C,严重者可以口服抗感冒药物,缓解感冒症状如果感冒者症状较重,如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等),就应由专科医生诊断,看是否需要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