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汉滨区广大农户早早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整地除草、耕地碎土、浇水施肥、抓紧采摘春耕前大棚里的最后“一场”果蔬……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已在金州大地徐徐展开。 保备耕——物资到位 备耕是实现丰产丰收的基础。去年冬季久旱,土壤失墒严重,农作物生长受到较大影响。今年立春偏早,作为传统农业大区,汉滨区在元月下旬就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涉农部门齐抓共管,迅速筹集春耕所需专项资金,并抓好良种、肥料储备,积极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新型农耕机具推广应用,让春耕生产提速增效,同时,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为物资备战提供了有力保证。 2月11日,刚入新城办事处油房村村口,就听到一阵“突突”的机器轰鸣声传来,循声望去,种菜大户刘玉平正操作着微耕机在大棚里翻土……“今年春早,地要提前整。”刘玉平抹去额间的汗珠介绍道。四年前开始使用微耕机后,他9个蔬菜大棚的耕地效率和质量都显著提高。“地耕好后,一个电话,政府指定的代销点就把种子、化肥送上门了!” 截至目前,该区及早调集的水稻种150吨、玉米种350吨、洋芋种4000吨以及备农膜600吨、各类肥料4万吨和各类农药100吨已输送到全区34万亩春耕农田中。 抓增产——技术到位 3月初,开春的连阴雨刚一晴,走进大同镇光荣村千亩高标准良田建设示范点,一片片正在拔节的油菜葱葱郁郁,枝叶繁茂,星星点点的第一茬子油菜花在春阳的暖辉下闪着金晕。 随行的镇党委书记任岩告诉我们,这里是区上去年确定的“高产创建”试验田。一年来,通过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耕地的增产潜力,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了优良品种单产,这里栽植的水稻、油菜都喜获丰收,光是水稻就实现了每亩增产150公斤、增收300多元。 据悉,目前该区已建成这样的试验田20余处,面积超过4万亩,通过良田“高产创建”模式,有效缓解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带来的传统粮食主产区面积减少的压力,对稳定全区粮食总量意义重大。 “泥巴尽量碎细,种子下均匀,要科学施肥,这样发芽快,秧苗密度合适,才能实现高产……”2月18日,恒口镇月河村便民服务站门前人群攒动,几名区农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正给农户讲解水稻育秧技能。 “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粮农的科技意识、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些种粮大户都成了当地的‘土专家’!”区农技中心农技站长汪德义高兴地说。 技术指导、到地服务是汉滨区农技干部春耕的必修课。春节一收假,全区200余名农技人员就分成10个片区技术指导组,奔赴全区33个镇办400多个村,开展了为期一月的春季田管指导工作,通过到地入户示范交流,开展育秧、栽培、病虫害防治、施肥、苗情监测等技术培训,把丰收的希望送到千家万户。 巧布局——规划到位 2月24日,一场小雨过后,张滩镇王湾村村民趁着土地墒情有所缓解,都在田地间忙活着。“我们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政府号召发展设施蔬菜,我和老伴身体还硬朗,去年种了2亩苦瓜,今年准备栽些四季葱!”村民崔大海说。 “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决定了汉滨区农业生产必须科学规划、巧妙布局,在生产实践中,该区以“集中发展,突出重点”为原则,因地制宜规划春耕粮油种植区域:一是守住川道粮油主产区域底线,在月河川道建设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示范区。二是保证两山主要粮食作物总量不减产,建设优质玉米示范区、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三是以魔芋、洋芋为重点,壮大浅山丘陵地区特色农作物种植。同时,在稳定粮油总量情况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鼓励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升经济作物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经过了春雨的滋润,汉滨大地一片清新,田野里,庄稼拔节抽穗,透着绿意、孕着生机,又一个丰收年的脚步正在踏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