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要闻动态> 头条新闻> 正文内容

缤纷美城和谐画——汉滨区狠抓中心城市精细管理综述

时间:2013-09-10 00:00  作者:记者 成平 通讯员 付波 陈朝利源自:区委宣传部

蓝天白云清新如洗、街道马路平坦整洁、汉江河畔风景旖旎……夜幕下华灯初上、灯如繁星的城市温馨浪漫……汉滨区实施“一抓三建一统揽”工作新思路以来,中心城市在精细的管理下和建设者的心血汗水中悄然嬗变,成为市民最温暖的家。

抓管理提效能

汉滨区作为安康中心城市所在地,承担着中心城区管理重任。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激增,中心城市发展与管理矛盾日益凸显。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汉滨区决定改革现行体制,成立了城市管理领导小组,撤销原区环卫局和综合执法大队,于20113月挂牌成立汉滨区城市管理局。20122月,汉滨公安城管大队进驻城管局,标志着中心城市管理走上正规化渠道。

“抓好城市管理,首先要下‘猛药’治顽疾,打造宜居环境!”区城管局局长史洪安说。汉滨区紧抓服务优先、科学管理、和谐执法三个关键,制定出台了中心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生活垃圾袋装收集、背街小巷划行规市、整治出店占道流动经营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执法必严、违章必究。三年来,累计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60余次,纠正处罚出店占道经营等行为3万多件次,人行道车辆乱停乱放3000余车次;结案建筑工地污染环境案件90起,查处建材渣土运输带泥上路、抛撒滴漏4000多车次。城管公安大队累计接处警128起,行政拘留2人;查处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等“二禁一规范”案件800起,曝光4起;城区生活噪音治理处罚105起,批评教育92起,现场书面警告整改172起;规范和批评城区养犬现场84起,限期整改39起,扑捉流浪狗300余只;配合城建监察部门出动警力21人次,强制拆迁回填宅基1起,为专项整治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环境做好有力保障。

在城管效能上不断下功夫,使汉滨区逐渐走出了一条从“小城管”向“大城管”、从粗放向精细、从突击向长效、从单项向综合的城市管理新路子

抓基础塑形象

“安康城变化大呀,路宽了、灯亮了,交通混乱情况好转了,夜市摊子也攒进市场了……现在,我每天都要领着孙子上街转转!”文昌路居民王老汉赞叹道。

基础建设是关键、城市形象是生命。汉滨区牢牢把握这条主线,积极配合市级城建规划部门,把城市形象提升与基础设施功能有效结合,带来了工兴商活,助推了就业增长,中心城区居民入住率逐年上升。近三年,该区按照分类销售、限时经营、划线管理的要求先后规划建设便民市场11处,启动大北、果园、双堤、金川等4个试点“城管进社区”工作;维修城市损坏环卫设施200余处,建公厕88个、固定垃圾收集站20个、临时收集点600余处,安装果皮箱1000个,建起环卫工人休息室30间,大型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规范疏导露天烧烤近30家,取缔不合格经营户12家,设置“夜市城”、“特色小吃一条街”上1十处,施划停车泊位2000余个,清洗城市主次干道200万平方米。所有沿街单位、商铺制作安装统一样式的牌匾,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公共空间,设置便民经营场所,有效地规范了经营秩序,防止了工作反弹。

征地拆迁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民生课题,汉滨区总结一线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拆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保证了城市建设征地拆迁稳步推进。三年来,受理和实施了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西郊变电站、安康历史博物馆、东坝防洪工程、城东大桥及印染厂棚户区改造等拆迁安置项目32个,涉及拆迁户数1489户,拆迁房屋总面积达到40余万平方米

路宽了、地净了、心畅了。走在宽阔整洁的城市主干道、车水龙马、绿树成荫,市民都感受着“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悄然变化!

抓文化提品位

旭日东升的清晨、霓虹闪耀的暮色下,走进金州广场、市委广场、中心广场、亲水广场和各居民小区活动场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汉调二黄、太极拳、健身操以及民间曲艺等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城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汉水文化底蕴,汉滨区强力推进“文化强区”战略,按照“城市发展、文化先行”的指导思想,不断培育文化载体,搭建起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广阔舞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品位。

该区先后投资1亿多元用于城市文化基础建设,规划建设了3D影视大厦、汉调二黄广场等大型休闲文化广场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加快区图书文化馆、文管所、电影公司和城区4办的文化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完善和提升金州广场文化基础设施管护水平,每年定期播放数字电影100场次;改革文化体制管理,撤销汉剧团,成立汉调二黄研究院,有计划地招录青少年演艺人员,在有条件的城区小学设立“汉调二黄”培训基地,已开展汉剧精品剧目演出6次;一年一度的汉江龙舟节、民间文化艺术节、茶文化节、寿文化节和在安召开的陕西旅游博览会、西部茶博会、西部文博会等为城市魅力不断增添异彩。同时,该区着力延伸社区文化发展平台,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评选为抓手,让文化之光在城市处处闪耀。

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的吸纳功能。2011年,汉滨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旅游城市,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小城”,汉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享誉三秦。

抓服务促和谐

抓细社区管理,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是城市管理的现实需求。汉滨区通过在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调整工作措施和力量部署,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化解了基层矛盾,推动了城市和谐。

社区网格的精细化管理,最终目的是把基层群众矛盾和突出问题摸准、摸实、摸全并及时加以化解。该区按照“分块管理、网格划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模式和“职责明确、精抓细管、严格考核”的精细化机制,设立城市网格化管理指挥(监督)中心,精心选配监管信息员100余名,将城区4个办事处划分为3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网格长1名、并配备社区干部、城管、民警、联防队员和监督员,努力做到“五家”,即: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四知四能”,即:知网格概况,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求助对象。能走访调查,能宣传发动,能化解矛盾,能赢得信任;成为辖区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的“三活人员”;履行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信息、纪律监督、维护稳定安全、环境卫生监督的“五大员”职责。每个网格结合办事处周二干部驻社区工作日,开展服务区域的城管执法、环卫保洁、治安信访等日常工作,实现“小事找网格、大事找社区”,一个覆盖城区的精细化管理服务网络逐步形成。试点以来,城区四办网格累计走访群众5624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321起。

在积极创新的同时,该区不断完善“三联共建”格局,平安社区建设成效明显。三年来,通过共建单位协调和帮助社区解决就业岗位1000多个,帮扶社区困难群众近2000人次;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刑劳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形成单位、司法、公安、社区、家庭“五位一体”的帮教网络,重点开展了困难刑劳人员家属困难帮扶活动20余次,扶助刑释人员实现再就业650人次;充分发挥群众治安联防队作用,协助公安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让社区成为“平安汉滨”创建的一个个重要支点。20135月,汉滨区被省政府表彰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新城办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老城办大北社区、江北办张沟桥社区分别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干群齐努力,浓墨绘新城。放眼今天层楼林立、青山碧水的汉水之滨,中心城市管理和建设的决策层正以大气魄、大手笔、一次次刷新着市民的记忆,安康山城正奏响着一曲曲欢乐、幸福、和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