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往的惯例,进入冬季,农民朋友们都在尽情享受着忙碌一年之后的这份清闲。而今年冬闲时,汉滨区茨沟镇贯沟村年近六旬的老党员老支书赵志成,却一刻也没有闲着,他正忙着在地里舞动着手臂,为今年建起的核桃园修枝打顶、套袋和刷白。不仅如此,行走在茨沟镇的山间地头、沟沟壑壑,总能寻找到干部、群众忙碌的身影。至此,该镇核桃面积达万余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亩核桃镇”。 巧算种植账引燃星星之火 汉滨北山的茨沟镇,总人口2万多人,有耕地16万亩,荒山、荒坡4万多亩。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养业,收入很低,多数农民因仅耕种贫瘠的土地无法保障一家人生活开支,而不得不外出打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茨沟镇“守着青山却愁没柴烧”,如何将这些荒山坡地“变废为宝”?如何留住这些劳动力,让他们有事干、干成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政府职能转变的今天,如何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让茨沟镇党委、政府时刻纠结。因为,该镇曾发展过蚕桑、板栗,但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形成产业,最终导致农民放弃管护。 为破解这一难题,茨沟镇领导通过走访发现,农户们放弃经济发展后就以种粮为主,耕种一亩荒山坡地,所收粮食折价几乎与所付出的工价持平,但如果将汉滨区在全区倡导的“两山建基地”这一发展思路,巧妙运用在这些荒山坡地上,发展林果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留住外出务工人员,还可以发展地方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思路有了,到底发展什么林果?茨沟镇镇长王奇告诉记者:“在发展哪种林果上,我们确实很为难。因为原来发展板栗的时候,由于板栗不易保存,价格忽高忽低等原因,最终导致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为了避免重踏覆辙,镇上专门走出去了解市场,认为薄壳核桃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正好弥补了荒山地无法种植庄稼这一软肋。而且,核桃易管理,经济效益高,成品核桃耐保存,抵御种植风险能力强。于是,我们决定:利用荒坡地发展薄壳核桃。并结合汉滨区林果产业发展思路,及时与林业专业部门联系,制定了茨沟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核桃的心愿有了,但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群众能否接受?茨沟镇通过召开镇村两级干部会议,村组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并发动村组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宣传核桃产业发展政策,跟村民算好经济对比账——种一亩庄稼,付出与收益持平;种植核桃,前三年,地里还可以套种其他农作物,3年初挂果后,一亩产核桃200公斤左右,收入至少4000元,高峰期每亩产量达500公斤,收入超万元。算过账的农民纷纷认为:种植核桃划算。 党员带动引爆种植激情 群众都知道种植核桃划算,但光有想法没行动也不行!如何发展?一开始不可能“村村放火,家家冒烟”,还得有个方法、措施来进行。经过反复思考,茨沟镇决定采取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盘的发展方式来推动,并从2010年起,将景家、佛爷岩、营盘垭和西沟村作为首批核桃建园的示范点,2011年又将贯沟、瓦铺、老庄村作为拉动全镇面上建园工作的示范点。通过这两年的发展,全镇7个示范点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核桃产业带。 在核桃建园过程中,茨沟镇包抓领导深入村组协调解决建园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驻村干部在地块一线督阵把关,林特干部手把手传授技术要领。为抢时间,赶进度,该镇组织党员干部义务帮扶工作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干,实行亲帮亲,邻帮邻,加快了建园工作步伐。 有了党员干部的带动,种植激情迅速蔓延。景家村年过七旬的独臂残疾老支书张仁发,虽身为残疾,行动不便,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然下地带头苦干,将仅有8亩荒坡地全部种上了核桃。在劳力紧张的情况下,卖掉家里的过年猪,雇工整地挖坑种核桃…… 看到大家都在种植核桃,茨沟一些在外创业能人也按捺不住了,回到家乡主动找到镇上领导要求发展核桃。与此同时,为促进核桃产业发展,镇上决定将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与核桃产业建设相结合,将水窖、沼气等项目建设与核桃建园相配套;将贴息贷款、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与核桃建园捆绑,为发展核桃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正是有这样一群党员帮带,有镇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激发了全镇人们发展核桃产业的干劲和热情。通过2年的努力,该镇对3000多亩传统核桃进行了管护,新种植核桃近7000亩,来年将计划再发展5000亩,他们的目标是建成万亩核桃产业基地,达到人均1亩经济林果园,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 荒山将变“绿色银行” 采访中,茨沟镇瓦铺村农户王明全说:“我今年50多岁了,有4亩多土地,往年都是种植洋芋等传统农作物,收入并不理想。前几年,老婆与大儿子外出打工,自己在家种地连种子化肥都买不起。”去年,他看到村里别人家开始栽核桃,又听了政府跟农户算的经济账后,他心动了。今年秋收过后,王明全就将自己仅有的3亩多坡耕地全部栽上了核桃。他笑着对记者说:“这些核桃3年后就可以挂果了,以后家里就不愁零花钱了!”镇上领导笑着说:“你种的不仅仅是核桃,而是银行,以后每年都可以取钱用……” 农户将核桃苗栽在地里也就“栽”上了希望,可镇上领导心里并没有轻松。他们知道,核桃三分靠种、七分靠管,如何管好这些核桃园是他们最大的责任。因此,茨沟镇在建园之初规定了核桃坑的尺寸、间距,为管理打下基础。在后期管理中,考虑到农户技术、购置农药不便等困难,镇党委书记罗煜将区政府给的核桃建园奖金全部拿出,用于统一购置覆膜张、套袋、石灰等,免费发给村民。有了核桃基地,农户最担心的莫过于销路了!为此,镇上正在着手招商引资,引进核桃加工企业入驻茨沟。 在冬闲时节,看着在寒风凌厉的核桃园里舞动着双臂的村民,该镇党委书记罗煜高兴地说:“我们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不但保住了青山绿水,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而且还引领农民在不久的将来走上致富路,正是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