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红薯粉条,没有掺杂。说实话,若是掺杂了东西,我们还不会做呢……”这是汉滨区双溪合心手工业家庭农场场长何玉奎说的一番话。
何玉奎说,在80年代初期,物品供应匮乏,粉条在当时作为一种土特产非常抢手,而且价格较贵。由于他们这里生产出的粉条至今仍然延续上一辈的手工做法,粉条的价格比猪肉价格还要高。
寒冬腊月,正是制作红薯粉条的最佳时节,在这个手工业家庭农场里,工人已经架起大锅,然后打芡、和红薯淀粉、漏粉、捞粉、冷却、冻粉、晾晒、捆扎、包装……笔者看到了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制作的全部流程。
虽说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因不含任何添加剂、光滑劲道、口味独特而深受人们喜爱,但现在能掌握这项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之传统工艺生产的粉条制作过程繁琐、劳动强度大,一般家户不愿在家做粉条,现在只有聘请中老年人来帮个忙干干,这样的工艺往后也许就要慢慢消失了。
“机器生产提高了效率,但传统的手工艺不能丢。”何玉奎说,“很多手艺都丢了,全世界都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做红薯粉条就是我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个手艺传下去,不仅仅是要吃到手工粉条,更重要的是把文化传承下去。”
老把式们首先是把红薯淀粉加温水搅拌成透明均匀的粉芡。将粉芡与湿淀粉混合搅拌成粉团, 把面团放入漏勺中,通过手背锤击面团,在重力挤压下使之成条状,入锅糊化浮起成为粉条。糊化过的粉条稍微在滚水中一煮,很快捞起在冷水中进行漂洗。
将粉条进行漂洗,用竹杆挑起。将粉条运往晾晒场。等到天气好有太阳时,把冻成冰块的粉条晾晒起来,冷冻一晚上。冷冻的粉条不变形、不粘连。
经过一天太阳的暴晒,将冰块融化,水分晒干,等粉条干透后就可捆扎起来就算全部完工。
全部先后要经过打芡、搓揉和粉面、漏粉、捞粉、冷却、过夜冷冻、晾晒、捆扎等10多个工序,需两三天的时间才算大功告成。
如何鉴别真伪红薯粉条:“春节临近,市民大量购买年货,如何鉴别红薯粉条是否掺假,成为市民关心的话题。”安康市汉滨区兴农供销合作社理事长何民侠介绍,一是看,手工制作的粉条,粗细不均匀、颜色微黄,如果颜色发白,说明掺杂了其他物质;二是烧,用火将其点燃,好的粉条易燃,且灰烬捏碎后无杂质;三是煮,红薯粉条容易被煮烂,掺了食用胶的红薯粉条则久煮不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