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都能领到钱,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能有今天,那是托了政策的得福啊!”4月19日,拿着刚刚领到的3月份4千多元工资,瀛湖镇天柱山三组贫困户张明江朴实的话语里透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当天,与张明江一起领取工资的还有6位贫困户,他们通过将土地流转给瀛湖镇瀛天生态有限公司然后在公司务工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生在瀛天生态有限公司的这一场景,是瀛湖镇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瀛湖镇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舞龙头、走前列、引领发展的工作步调,通过产业直接带动、股份间接经营带动、技能参与经营带动等措施的实施,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农村贫困户的精准扶贫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末,瀛湖镇贫困人口从2014年11897人减少到973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8641元增加到9854元。
产业发展收入“成倍涨”
瀛湖镇林地十分丰富,气候温润潮湿,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具有各类农作物生长的自然优势,最是适宜发展林果产业。
为了寻求一条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新路子,镇政府通过多年探索后将核桃、茶叶、鲜果、旅游确定为全镇主导产业培育,进行政府主导、企业带头、群众参与,将发展主权交给群众,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发展基础。
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该镇对于有土地、技术等资源并且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动力的贫困户,引导扶持其自身发展产业,并参与产业的直接经营;二是通过股份参与间接经营;对于有资源但是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资源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产业经营;三是劳务输出,对于没有资源但是劳动力较好的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转化成产业工人,到园区、农家乐务工,彻底实现“摘穷帽,拔穷根”的脱贫目标。
该镇还紧跟市场发展步伐,把生态旅游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突出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发展,以农业发展壮大旅游业的新型产业发展。通过旅游农家乐集群带动周边地区种养殖业的发展,原生态的种养殖产品又为农家乐提供了品质保障,从而形成一条一产、三产相融合的混合产业链。目前,全镇现已建成规模化核桃园27000亩,茶园 28000亩,鲜果园区13000亩,杂果5000亩,全镇共有旅游农家乐130个,成立有农家乐公司3个,旅游船舶经营公司2个。未来,该镇将玉岚片区火星、桂花、新建、沙沟等村作为茶叶产业发展经济带;以天柱山、大明村为龙头发展核桃产业;以湖心、清泉为中心发展特色鲜果;郭家河、桥兴等涉水的村子着力发展特色农家乐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瀛湖乡村游品牌;前进、大明等两山地区,着力发展野山鸡、高山蔬菜等种养殖业,引进现代农业园区,努力实现一村一品。该镇还按照省、市、区级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的要求,完善配套,大力推进项目配套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在新建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发展茶园面积2000亩,枇杷、橘柑、杨梅等鲜果1000亩。同时在建立园区技术支持体系和创业园区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的规模和档次。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突出天柱山村瀛天核桃示范园、瀛湖茶叶旅游观光示范园、大明代安核桃示范园和火星汉岚青茶叶示范园等生态农业建设等。瀛天核桃示范园新建年产1000吨富硒核桃干果的蜕皮、清洗、抛光、烘干、分级包装生产车间和建年产180吨富硒核桃仁生产线一条,年产135吨富硒核桃油生产线投入运营,实现产值560万元。大明代安核桃示范园林下种植魔芋500亩,预计实现产值200万元,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优势,新辟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到实惠。
随着全镇人均1亩林果园的目标全面实现,为了确保建园成效,提高林果园效益,该镇将林果建园工作思路由重建园向重管护转变,确定今后林果园建设工作重点和任务将转入到后期管护和效益提升上,强化管护工作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林果园管护工作领导小组,以村为单位成立管护工作指导服务队,专门负责林果园管护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层层发动动员,及时召开镇村干部会、片区会、群众会、现场会,向群众宣传管护的重要性,讲清过去发展产业的失败教训,引导克服重建轻管思想,促使农户产生共鸣,达到共识,动员业主,农户大力开展后期管护;同时,抓紧示范,务实责任,实行林果园管护领导联片,部门包村,干部蹲点责任制,同各村签定管护责任状,将林果园管护纳入年度考核,作为对村和包村部门考核的主要内容,与各类评先选优挂钩,同时要求每个科级领导包抓300亩,站所办负责包抓一个100亩的管护示范园,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林果园管护工作。强化培训,规范技术。林果园“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技术是决定林果园成效的关建,通过瀛天公司从陕西核桃研究所聘请4位专家,常年提技术咨询,强化核桃管理技术培训,先后举办现场会、专题培训会等共计19场次,向种植农户传授核桃园管理技术和丰产技术,提高群众科学管理水平,并经常巡回田间地头面对面,答疑解惑,手把手教技术,为群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按照集约化经营思路,以瀛天公司为依托,实施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引领带动,鼓励林果园向能人大户,合作社流转,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林果园管护活力。建立了企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机制,从产业示范基地抓起,严格技术标准,科学管理,规范管护,建立样板,树立典型,开展管护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评比,对管护措施到位的给予一定奖励,并与今后扶持项目直接挂钩,实行奖优罚劣,通过管护示范基地带动全镇管护工作。落实奖罚,严格考核。实行林果园管护工作单项考核,专门出台了具体管护奖惩措施,对林果园管护实行以奖代补,凡是管护到位的茶园奖励10元/亩,核桃园奖励4元/亩,管护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镇上成立了林果园管护工作督查组,对管护工作定期进行督查。全镇4万亩经济林果园管护情况良好,确保群众增产增收。
企业带动拓宽“好路子”
有了种植基地,没有加工厂,产业不能做大做强,产业化道路也行不通。近年来,该镇通过建设天柱山村瀛天核桃示范园、瀛湖茶叶旅游观光示范园、大明代安核桃示范园和火星汉岚青茶叶示范园等生态农业等,积极探索发展核桃产业新思路,推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瀛天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是该镇扶持的产业发展重点企业之一。公司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以公司牵头、基地示范带头、协会组织引导、鼓励农户入股共同参与公司基地的经营管理。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上采取“保、增、收”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户的利益,其中“保”是指在基地建设初期以国家退耕还林的相同政策保底给予农户土地流转金每亩每年210元;“增”是公司基地建设五年后将按300斤小麦以当年国家收购价计算给予农户动态土地流转金;“收”是公司基地产生效益后每年开始按公司利润的20%给予农户分红(按土地流转面积)。在经营上采取“二免一定三统一”原则,“二免”指在公司示范带头下,由协会组织鼓励基地周边区域的农户广泛种植良种富硒核桃,采取免费加入协会,由公司免费给予技术指导及培训,帮助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一定”是对加入协会的农户产品给予订单承诺,公司统一按订单收购;“三统一”是对农户的产品按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保护农户利益的同时也加快了品牌的形成,为公司深加工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从而延伸富硒核桃的产业链。在基地建设管理上采取“立体生态循环”的原则,在核桃林下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利用林下空地及杂草开展土鸡散养,散养的鸡吃林下杂草和害虫,排出的粪便又能解决核桃树生长所需的肥料,进一步开发了基地的经济价值,同时还鼓励农户在基地林下套种矮杆经济作物,如黄豆、花生、土豆、魔芋等,公司会给予每亩地50元的人工补助费,这样在解决了公司对有机肥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农户的收益。
自2010年六月份公司成立以来,在天柱山村流转的3000亩土地现已全部栽植了“香玲”、“鲁光”、“辽核”及“中林”等优质良种核桃,基地现被汉滨区委党校命名为“教学科研基地”、汉滨区科学技术局确定为“秦巴山区绿色富硒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约1.5万农户广泛种植富硒核桃,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年。
瀛天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潘建龙董事长说:“这两年公司依托当地群众种植核桃,基地建起来了,群众收入增长了不少,就务工劳务费一项给当地群众就发出去了1100多万元。”
潘建龙还介绍,瀛天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还将继续扩大核桃种植的规模,预计到2020年要建成1万亩的核桃种植基地。那样,大产业就有了大发展,“企业+农户”融合发展之路将更宽阔,群众增收将会成倍的增长。
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引领的路子有效带动了带动林果园管护工作,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目前,全镇共栽植核桃、茶叶等林果园2.5万亩,其中3个产业园区共发展1.6万亩,4个能人大户共发展5千亩,群众自建自管4千亩。通过集约化经营,林果园管护到位,长势良好,农民信心倍增,增收形势喜人。在林果产业带动下,畜牧、水产、茶叶等产业也全面得到了发展。
社区+园区联姻致富“不含糊”
“当初我顾虑重重,怕搬出来无地可种,无事可干,致富无门,成了瀛湖街道的贫困户。现在可好了,依靠土地入股园区收入有了保障,过起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是尝到了搬迁的甜头!”天柱山村村民张明虎这样感慨到。
目前,和张明虎一样,瀛湖镇百户居住在交通不便地方的贫困群众在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幸福地圆了他们的安居梦。
瀛湖镇地处火石岩电站重要淹没区,镇内生态环境良好,但地质条件差,坡地多平地少,建设用地紧张,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地质结构复杂,生存条件差,灾害频发的滑坡地段。既然老天不照应,镇党委政府就决定把困难群众搬出高山,拔掉“穷根”。为此,该镇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农业园区建设和集镇棚户区改造相结合,按照“集中安置为主”的要求,根据区域产业和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空间布局规划,通过充分调研,将集镇40亩国有土地规划为瀛湖镇中心社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定位,聘请资质单位对中心社区道路、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及广场、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划,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
避灾扶贫搬迁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群众自愿是关键。为此,该镇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到户”,一是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利用群众工作分类管理,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统一印制社区建设平面图、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移民对象手中,使扶贫移民目的、意义家喻户晓,积极动员避灾安置户到中心社区安置;三是政策规定宣讲到户。利用镇村干部会议,村组院落会议等形式,仔细讲解实施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四是群众疑虑解答到户。把避灾搬迁的有关问题向群众宣讲清楚,认真解释避灾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通过算账对比,帮助群众树立搬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后续发展,镇上还将搬迁对象列入劳动技能培训计划,逐步提高他们的劳动就业技能,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住进了楼房,张明虎和乡亲们发现日子变了:门口就是学校,娃娃上学不用再长途跋涉;离医院只有几步路,老人看病不用跟死神赛跑;就连挣钱也比以前容易多了,大家钱袋慢慢变鼓了。
目前,社区一期工程4栋安置楼主体已竣工,二期工程已投资1200万元,完成档护、干线迁移、部分住户拆迁安置、三通一平工作,预售房屋130套。项目建成后,可容纳住户1500户8000人,将形成一个集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扶贫搬迁不仅大大改变了瀛湖镇群众的生活条件,还进一步盘活土地、林权等资源,将搬迁后的“空壳山村”发展成可以“生钱”的现代化旅游生态农场,再吸纳村民就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创业的“富民高地”。
如今的瀛湖镇,脱贫的措施招招瞄准靶心,条条直击目标,奔向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贫困群众个个脸上流淌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