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是下午五点多,室外的温度依然高达40摄氏度,汉滨区关庙镇唐溏村的热闹劲儿和室外温度一样。区、镇相关部门的干部们正在忙碌地准备着民生服务台,新民风文艺演出队的演员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着村民自编的小品《再也不当贫困户》和《女村官巧断赡养案》。原本在家歇凉的群众闻声纷纷赶来,不长时间便挤满了小学操场。
今年以来,像唐淌村这种通过“讲、评、议、访”产生德道模范的活动在各村各组有序开展,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宣讲和艺术表演,让新民风在关庙镇5万老百姓的心中落地生根。
“讲、评、议、访”:让民事民说民主理
7月8日傍晚,汉滨区编办驻关庙镇老龙村的扶贫帮扶干部同镇帮扶工作小组来到老龙村2组,给老百姓宣讲相关政策,并一一解答了老百姓的问题。在征求“村规民约”的内容时,由于村民参与性高、发言积极,“见面会”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30。就在工作人员上车准备离开时,2组村民唐国强走过来,一边热情地挽留帮扶工作组的干部们到家吃饭,一边兴奋地说:“这样的群众会,我们喜欢,你们讲的让人听到过瘾,就是坐到半夜我们都没意见”。面对群众的一再挽留,区编办副局长党芳对着还意犹未尽的老百姓们说:“饭就不吃了,只要你们能接受能支持,今后这样的群众会,我们会经常组织召开”。
老龙村25组的贫困户章进友,父母年老体弱,儿子残傻,他个人离异后靠打零工勉强度日,虽然只有38岁却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今年年初,镇扶贫工作组入户一边给其讲政策做思想工作,一边帮其贷了4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在村党支部和村市级农业园区金华现代农业的带动下,通过加入阳晨公司产业联盟,在园区内建起了年饲养400头规模的养猪场。“按每头出栏生猪赚150元左右算,今年可收入近6万元,家里老小能照顾,今年脱贫也没问题,说不定过两年还能讨个媳妇媳妇。”章进友见到村干部激动地说。
为管住村上“人情攀比风”蔓延,关庙镇文化村69岁的退休老干部李辉智主动担起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的重任。“上任”后他首先发动村上民间募集资金4.7万元添置了红白事的全部家什,组建了鼓乐班子,免费为村民服务。同时召开群众大会通过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就章程规定的送礼不超过100元、酒席每桌150—200元的标准,又进行了逐户见面签字确认。半年来,村上劝退各类无事摆酒席10余场,按章程主持操办了1场喜事,有效减轻了群众人情负担。
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关庙镇帮扶工作小组,在前期入户走访的基础上,以包湾村为试点,相继在全镇开展“组组开会、户户见面”活动。每场会上,工作组的干部们不仅给村民讲透扶贫政策和新民风精神,并公开评选“好婆媳”和“身边好人”,商议表决通过“村规民约”等村、组重大事务,会后入户回访解答会上群众所提意见和建议。
关庙镇按照“讲、评、议、访”这一模式,使老百姓有机会参与且表达自己的意愿,不仅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也大大提高了干部的办事效率。截至目前,他们已开展“新民风助推脱贫攻坚”宣讲会120余场次,评出道德模范100余人,其中“好婆婆”14名、“好媳妇”21名、“好妯娌”14名、“脱贫致富女能手”19名、“最美家庭”18个,通过“村规民约”11条。
说事唱理:让老百姓用身边事教育自己
在关庙镇新民风文艺宣传队的节目单上,记者看见,新红村选送的小品《女村官巧断赡养案》,是请陕西省知名碎戏编剧衡忠稳根据本村真人真事编排的一个孝道故事,现场的老百姓看后不断鼓掌叫好,甚至还有老年人偷偷抹起了眼泪;老龙村是当年脱贫摘帽村,为解决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他们编排选送了《再也不当贫困户》小品,起到了扶贫扶志的教育效果;文化村为刹住“人情攀比风”,专门排练选送了新民风花鼓戏和快板说唱。
“小品、快板还有花鼓戏,这样的节目好看、也能看的明白。”现场群众张小凤对关庙镇新民风文艺宣讲队的表演赞不绝口。而这其实只是关庙镇新民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个、十、百、千、万”(即:组建一个新民风文艺宣讲队,成立十个扶贫政策及新民风建设宣讲队,刷写百副以上扶贫及新民风建设固定标语,编发千份以上扶贫政策小册子、上门走访给贫困户送去2500个不锈钢保温瓶,喇叭万户宣传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关庙镇抽调十名科级领导干部带队成立新民风建设暨脱贫攻坚政策宣讲队巡回各村进行宣讲。建成百里新民风暨扶贫文化长廊,沿316国道、张将路、塘大路和龙王山景区路,随处可见固定标语、宣传栏、大型喷绘墙和雕画文化墙。在户户都有政策资料袋的基础上,镇上又印发了1000余本印有扶贫政策汇编的《扶贫帮扶日志》,工作组和镇村组干部人手一册方便大家宣讲政策。镇上投资5万余元对各村广播进行了采购安装和维修扩面,实现了全镇1.2万余户群众听到了新民风和扶贫政策宣传喇叭声。
坚持新民风建设和脱贫攻坚宣传的经常化、立体化、精细化和网络化,以大宣传融入群众教育,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只要能移风易俗服务群众,有效提高‘四率一度’,政府花钱投资就很值的”。镇长胡子新对记者算起了社会效益账。
“五老进中心、三个一清零”:让群众从接受到满意
地处城乡结合部、信访矛盾多,为了让新民风建设长久有效的坚持下去。关庙镇借力汉滨区政法委帮扶脱贫攻坚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五老进中心、三个一清零”工作模式。
“五老进中心”即以村(社区)为单位选拔身体健康、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五老”为村民调解员,充实到村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胡子新介绍说:“通过村组群众大会的一一考察和筛选,并由汉滨区政法委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发证授书。目前,全镇已有115名‘五老’人员正式‘上岗’,下一步我们还打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其进行一定的补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更好地服务村级社会治理。”
同时,为了有效化解信访“大难题”,关庙镇还提出了“三个一清零”的量化目标,即镇党委、政府要求干部每个月至少到每个村民小组召开一次见面会,做到当月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欠账清零、当月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欠账清零、当月群众合理诉求及时解决和不合理诉求解释到位不欠账清零。截止6月底,共调解各类民事纠纷72起,及时制止各类上访事件16起。落实信访案件包案制,调查处理信访案件65件,按期回复率100%。
好民风带来好变化。上半年,关庙镇完成汉滨区下达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48%;基础建设项目落地引发民营投资项目不断落地,投资2000余万元的青莲饮品公司技改项目开工建设;投资逾6000多万元的百福园二期、恒辉生态农业、宝云服饰、众智农业科技和建通环保等一批企业相继投资建设,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养老和农业科技为主导的镇域循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业园区、山林经济、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有序推进,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好民风带出了好气象。曾经一度上访多、矛盾多、发展滞后的关庙镇,随着中心城市建设“湖城一体、重心北移、疏解江南”战略推进,正在迎来追赶超越的春天。阻工达3年之久的国家重点项目西康二线邹家碥段顺利开工,阳安二线建设和东坝汉江大桥以北引线环岛征迁接近尾声,北环线和江北大道延伸工程项目相继启动。
面对不断利好的消息,关庙镇党委书记罗煜感慨地说:“在刚刚闭幕的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委书记郭青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次党风和民风的双向交融,作风硬、民风正、脱贫赢。在脱贫攻坚工作由整改阶段转入常态化阶段中,我们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以新民风建设增强脱贫志气,以新民风建设引领社会风尚。’郭书记的这段话让我颇有感触,近年来,我们关庙镇一直抓住新民生建设的‘牛鼻子’不放松,各方面工作都迎来了新气象。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创新方式,将新民风建设持续深入地抓下去,为早日实现追赶超越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