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我常常被感动,有时是教材中那些感人的故事,有时是课堂上学生出色的表现,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教材中的故事引出的学生生活中真实感人的故事。
我在教学胡适《我的母亲》一课中,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母亲形象的认识和作者对母亲赤诚、感激之情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找出文中深情表达作者对母亲赤诚感激的句子,并品味一下其中的感情,两分钟后交流。
两分钟不到,教室里逐渐热烈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当其中一个同学动情的读到"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一二"时,我发现学生晓婷(化名)突然眼角湿润了,进而把头埋进书本里,我知道他一定是内心受到了触动,于是我便抓住这一契机委婉地提问她说:"晓婷同学,老师知道你是听课最认真最动情的同学之一,刚才读了那段文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什么呢?"小婷缓缓的站起来,轻拭了一下眼泪,动情地低声说:"我读到了作者对母亲的疼爱,我也联想到我自己的母亲",她想继续说却又犹豫了。我近而鼓励她说:"你品读的很准确,联想一定更贴切,能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吗?"晓婷顿了一下终于勇敢地开口说:"我家也是我妈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我爸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去世了,但我却从未体会到她生活的痛苦,我感到自己太不懂事了!"她话音一落,刚才还热烈的课堂一下变的肃静了,我也被小婷一番话深深打动,我觉得教育学生感恩母亲的最佳时机到了,于是我动情地说:"我们首先为晓婷的勇敢和懂事鼓掌!"全班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接着说:"是啊,同学们,是母亲,撑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中写到:"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正因如此,人民公仆孔繁森虽远在西藏阿里,却每月定时回山东老家为80多岁的老母洗澡;正因如此,为母亲洗脚成为了当今学子必修的课程。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让我们体会母亲的辛劳,分担母亲的重担,感念母亲,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恩德吧!作母亲心中最优秀的儿女!"说完我放响了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学生和我都陶醉在美好的情感和美妙的歌声中,在大家的陶醉中我读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动。
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是幸福快乐的美好时光,在无数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中,我逐渐悟到: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其情切切,才能其思明明,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触及到学生灵魂的深处,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变成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小关初中 沈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