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我有幸学习了江苏省常州市星韵学校钱晓丹老师和周红娟老师,以及湖塘桥实验小学刘丽老师为我们呈现的三节精彩纷呈的语文示范课。他们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采,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淡定从容的教学风格,扎实有效的基础训练,精致流畅的教学设计,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周红娟老师教学的《黄鹤楼送别》。现将我对这一课的一些学习收获与同行们分享。
教学过程真实自然。三位教师的课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自然、本色。观摩了几节课,没有一点的花架子,也没有表面的轰轰烈烈,更没有表演,有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看到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中真实的成长过程。周红娟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时,从生字的识记到语言的实践,从内容的概括到朗读的指导,都非常好的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在训练的方法上,周老师十分注重训练的层次和坡度,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引导之下,学会怎样感悟语言、推敲语言、运用语言。尽管我们看不到时髦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听课老师感觉到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感觉这真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课堂上,三位教师始终坚持这一宗旨,紧紧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会情感。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另一方面,针对文本和学生的特点,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其次,重难点抓得准。"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教者紧紧地抓住"赏景藏情、话别表情,伫立传情,作诗抒情,"这四个场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图,逐层剖析,领会语言,体会感情。同时,根据"文包诗"的特点,既重视读文,又重视读诗,在读诗中学文,在学文中读诗,诗文对照,理解了诗句,也体会了意境和感情。巧妙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再次,切入点找得准。在教学中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本堂课,教者从整体入手,以"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为切入点,并以这条情感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为突破口,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找词语,读句子,谈体会。这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周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播放音乐《烟花三月》,使学生未读课文先有情,为学文作好了情感准备。课堂中运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采用了"品评"式教学策略。首先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进行独立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和谐互动、充满人性人情的对话交流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和语言的领悟大胆地释放出来,在交流中碰撞、反思,从而自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较好地达成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
学法渗透。本堂课,老师非常重视学法的指导,时时、处处,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法。如:用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词要读出感觉,要读出画面,读出故事来;抓关键词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如何感情朗读,如何读好一首诗等,这些学法的指导如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自主读书的方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这是一堂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老师通过各种手段,运用各种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练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本堂课,老师也很巧妙的运用了"读"的艺术,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范读,齐读。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同时,读有要求,如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默读课文,你从那儿读出了他们之间的依依不舍?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有层次,从初读整体感知--悟读,理解诗文--品读,体会深情。层层深入。读有提升。在每一次的读后交流中,读后反馈中,老师都能运用巧妙的点拨和相机引领,帮助学生提升。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升情感的体验,提升朗读水平。
练说。教者善于捕捉文中的艺术空白处和思维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心灵对话,感悟人物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进行想象说话,如:在教学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的段落,师相机提出李白伫立江边,凝望远方,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在课文结尾写写。师不断引导学生将优秀的语言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说完整,说规范,说流畅,说充分,说深刻。
练悟。课堂上,老师舍得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主读悟,自悟自得。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悟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读悟的境界。
教学情境生动有趣。本文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的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美读就需要真情,本堂课,为了营造氛围,激发情感,。教师以自身对文本的领悟,用生动的叙述、真切的态势语,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教师用优美的音乐、形象的画面、直观的录像营造出艺术化的情境,让学生动情入境;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展开想象、角色体验,仿佛身临其境,导引情感自然流露。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醉、动情,甚至流泪,他们听得投入,读得有情,说得深情,教学氛围动人,效果突出。
三位执教教师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所有听课教师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使大家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让我们充分领悟了:原来"平凡"的课文也可以教出不平凡的味道。 (通讯员 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