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叙事:有书,就温暖

时间:2012-11-12 09:46  作者:源自:

  学习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发现有一个词在新课标中频频出现,那就是--阅读。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阅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新课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课标规定: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0万字。这一串串数字除了让我震惊以外,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多年来,在教学中始终有一个困惑,大多数学生做阅读题的错误率很高,很多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现在看来,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读的书太少了。因此,本学期,我除了让学生背诵学校规定的传世经典外,还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词,每周读一本书。
  到底要求学生读什么书呢?我想到了《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写诗,香菱说自己喜欢陆游的诗,黛玉对她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次。"意思是说,读书应当从最经典的开始读。因此,我就要求我们班学生每周读一本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如:《小王子》、《青鸟》、《柳林风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代广场的蟋蟀》、《绿山墙的安妮》等,我们班学生都读过,每周我还抽出一节课作为"读书心得交流课"学生在课上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收获,很多学生的收获让我很感动。我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我们学习第十六课《珍珠鸟》时,作者冯骥才通过和珍珠鸟的相处,领悟到"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课后练习中有一道补充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友谊,----;理解,----"看了学生的作业后,我的内心感受就是两个字--汗颜,我觉得他们都可以当哲学家了。我们班刘莹同学这样写道"友谊,永不可割舍"、"理解,是友谊的开始",钱艳杰写道"友谊,是生命中的一道交际线。"、"理解,往往是信赖的根源。"我想如果没有平时的阅读积累,十岁的小学生很难写出这样深刻的语句。就目前来看,读书活动似乎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但我想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相信,多读书,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我自身也进行了反省。我想到了孔夫子的学生曾参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最后一句"传不习乎?"就是针对我们老师说的,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有没有做到?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说他教书三十年,始终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老师要求学生努力,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几年书教下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发挥了。我觉得的确是这样。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读书,那我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语文老师,就更应该读书,天天读书!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三天不读书,面目是否可憎,语言是否乏味,这个很难说。但我认为,一天不读书,尘俗一定生其间。一个人身上无非就是两股气,书卷气和市侩气,书读的多了书卷气就浓了,尘俗多了市侩气就重了。我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能不能要少一些市侩气气,多一些书香气,完全取决于我能否坚持读书。
  当我在已过而立之年重拾书本之后,我发现改变的不仅是我的教学观念,就连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尤其是2010年调入果园小学后,我不但自卑还很惶恐,因为我发现这里的同事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和大家比起来我什么都没有,我没有天生超逸的禀赋,没有卓尔不群的才华,我每天都在担心,可能不久后的一天我就被果园小学淘汰了、抛弃了,我该怎么办呢?就在我彷徨失落的时候,恰逢果园小学开展了"书香伴我行"的读书活动,说实话,开始读书的确是迫于学校的压力,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但现在,读书已经不为取悦于人,不为炫耀于人,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读书而读书。书中的那些大智慧让我在为人处世、齐家、教学等方面都若有所悟,并且打开了胸襟。
  "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尊礼、行礼的孔子。
  "光而不耀。"--这是安详淡定的老子。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是逍遥万里的庄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放任不羁的李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志存高远的范仲淹。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苏东坡。
  我不敢说通过读书,我的知识丰富了多少,我更不敢说我的境界开阔了多少,但是我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自卑了,虽然和大家比起来我依然什么都没有,我不是名师,不是能手,不是标兵,不是模范,但是我希望通过我现在的"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将来我能具有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样的境界,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彼岸的理想,可是,即便只是一个彼岸的理想,即便一辈子也不能达到那这境界,然而我依然终身向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会和我的学生们一起享受伟大的精神食粮,读书于我,就像红楼梦中的那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汉滨区果园小学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