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镇西老师的博客,有这么一个案例: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的陈老师走进教室给同学们说:"因为学校工作调整,我下周就不给你们带课了,你们的带课老师改成某老师。"学生一下子愣了,教室里一片沉默。过了一会,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会想你的!"就这一句话,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几乎全班同学都"共鸣"了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此起彼伏:"老师,我们会想你的!""老师,我们爱你的!"……陈老师非常感动,禁不住眼泪流淌,她感到了教育的莫大幸福。当天晚上,她把这件小事写进了博客,标题就叫做《老师,我们会想你的!》。李镇西老师动情地说:"22岁的陈老师因为这句话,感到了做教师的幸福。那么,如果是一位32岁的老师,听到这句话他还感动吗?可能也会有一点点感动,但不会流泪了;如果是一位42岁的老师呢?听到这句话估计不会被感动,因为他的心已经很麻木了;如果是52岁的老师呢?听到这句话估计会不耐烦吧:'吵什么吵?上课!'老师们,所谓'童心'就是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当你的心不再容易被感动的时候,幸福已经远离你而去了。"
教师节我去探访高中时的班主任卿安梓老师。卿老师已近八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活力不减,仿佛越活越年轻。让我很快回忆起老师从教时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哥哥。保持一颗童心,是老人健康长寿必备的心理素质。是老年人驱散暮气,保持青春活力的良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年龄并不那么大,却暮气沉沉,萎靡不振,未老而先衰,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他们缺乏一颗童心吧。
有个教育代表团到一所学校听课,这堂课是观察说话。教师拿了一只小乌龟让小朋友观察,小朋友高兴极了,有个小朋友竟然得意忘形地学起乌龟爬来。老师认为他太调皮,就用眼睛瞪他,他竟然没有发现。老师又瞪一次,他还是没有发现,老师气急了,准备课后狠狠地尅他一顿。没想到代表团评课时,竟大大地夸赞了这个"顽皮"的孩子,说他是这堂课学习最投入的学生。同是一个学生,同是一种行为,老师的看法却截然相反,这不由得让人深思,童心是否已经早已离我们远去?
童心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一种理性的自觉,一种返璞归真的本性。教师有了童心,就能使自己变得年轻,变得活泼,使教学充满童趣。有了童心,就能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有了童心,就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有了童心,就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能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哭、一起笑。有童心的教师会时时处处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灵上的接触,情感上的交流。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童心,意味着"理想"、"纯真"、"热情"、"好奇"、"良知"……一个平凡教师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区别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凡教师的童心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泯灭,而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课堂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汉滨区五里镇建设中学 黄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