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自己登上讲台已经快三年了,这三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才能与班级的孩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怎么才能培养与他们之间的那种不用言语的默契呢?
我一直在探索着,也在不断地反思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我需要一种内省的习惯,要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让自己能够摒弃一切不好的教育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轨迹。
我班上的孩子跟其他班级的孩子境况不同,在我接手这个班级之前,就更换过几位语文老师。曾经是刘老师把他们引向了知识的大门,而后面接二连三地有新老师进入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世界。每个老师的教学管理的方式都不一样,孩子们不停地承受着习惯与被习惯的过程。轮到我的出现,他们在感觉上已经没有任何的新奇。但是,他们也开始惧怕老师的再一次离开了。
在孩子的心中,我可能并不是他们最喜欢的老师,因为我一向是严格地要求他们做好他们该做好的每一件事情,不论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孩子,我都是一视同仁,不会有任何的偏袒。其实,我也知道,只要我稍微放松一下要求,孩子们会比现在更加地愿意亲近我,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能那么做,因为我不能丧失自己该有的原则与立场。孩子们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种约束的力量。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偶然读到一本关于教育的杂谈,里面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那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这一句话无疑是一缕充满着力量的阳光,让我茅塞顿开,心底的阴霾一扫而空。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可以尝试的方式了:要改变,就从鼓励开始。
我把目光先投向了我们的一个问题小家伙身上。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上课喜欢开小差,40分钟里,他能认真上20分钟,我已经惊为天人了,每次课堂作业能够在第二天早晨上交的话,我也能够感到满足了。好极了,就拿他做试验吧。在课堂中,当我看到他举手犹豫不决时,我就帮他做了决定:“来,就请你来说吧。没有关系,你是怎么想就怎么说啊。”他在大家的注视下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并说出了答案,当时看着我,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回答得真不错,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在掌声中,他坐下去了,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作业时,我看到他一笔一画地写着,虽然字写得不漂亮,但是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于是,我适时发出了声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题目全部做对了,而且卷面整洁,真棒!这时,我再看他,他的身子坐得笔直的,握笔更紧了,写字更加认真了。那个样子深深地印进了我的心里。在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一种温暖在蔓延……
接下来的这几周,我看到了这个孩子飞跃性的进步,虽然偶尔会出点小问题,不过,我选择了原谅他。
改变,就从自己开始,就从对孩子们的鼓励开始。明天一定会更加充满希望……(流水镇学坊垭小学 陈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