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天马行空地暇想,在他们的想象中,没有对与错,但是我们的教师总是担心孩子的想象是否正常,是否完善,因而会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多种想象的“可能”,孩子无法将这些可能融入自己的想象中,结果“可能”变成了“无能”。
想象对儿童而言,是一种特权,更是一种心灵的散步。如果连散步都有规则,那想象便丧失了意义。所以,教师在引导孩子写作时时,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去想,把属于儿童的想象还给他们。
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注意范围狭窄,他们往往忽略事物间的彼此联系,像办展览一样,写作时通常没有成人那种完整性,思维呈现出一种不合逻辑的跳跃性。例如,在写人物时,儿童总喜欢写大大的眼睛,其实这并非有意识的强调,而是局部兴趣的结果,有兴趣的部位他们着力刻画,没兴趣的一笔带过,或干脆不管它。在他们的写作中,公共汽车是透明的,桌子的四条腿可以自由地伸向四面八方,太阳可以是多色的……一切不可能的事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可能发生的。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想象,更要激发他们这种想象的主动性。
教师的示范引领是为了更好地拓展想象的道路。在执教“未来的桥”的写话时,我先是让学生通过媒体欣赏现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桥,接着桥的结构特征,再通过课堂示范,对桥的结构及功能做了相应的讲解,使学生对桥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就让学生自由表现,可以先将自己设计的桥先画出来,将桥的功能标注在画上,这样一来,甚至连平时不太听课的学困生都有了兴趣,纷纷动手作画。最后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启发,我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去创作,去想象未来的桥,写话效果十分理想。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画面,找到了乐趣。
放飞孩子的梦想,把想象还给孩子,让孩子们的能自由的进行心灵散步。(大竹园小学 谢贤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