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工作在汉滨区最东端的坝河镇,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誓言,他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心做事业,用爱做教育。他的工作、他的为人、他的处事……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他,就是汉滨区坝河镇中心校校长沈行平同志。
198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到边远农村去执教,因为他深知农村的孩子需要他,农村学校急需科班毕业的教师,就这样一去就是三十多个年头。在山区教师严重缺员的情况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年龄优势主动请缨超负荷带主课并兼任班务工作,他深深知道:教师的爱似春风,能驱散孩子心头的阴影;似良药,能康复那些畸形变态的心灵;似火种,能照亮失望者对人生的向往之光;似甘露,能洒在学生嫩嫩绿绿的心田;扎根山区,潜心从教,是他的人生愿望,善于倾听,关爱学生是他的为师之本。面对那一双双如饥似渴的求知眼神,他讲解的格外有劲,无数个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他一边工作,一边帮学生答疑解惑。无论是班里的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他总是一视同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因为他不畏条件艰苦工作热心、管理细心、服务学生有耐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所带学科期末质检均居张滩片区前列,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没有爱就没教育。对于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微博的工资或许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和补贴家用。尽管自己手头并不宽裕,可他心里总是惦记着他的学生,当他了解到该班的王巧同学因为家庭贫困面临失学时他主动承担了该生一年的学杂费,使得该生顺利读完了初中,升入了高一级的学校。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捐助过的学生可能已经记忆模糊了,可是孩子们从来没有忘记他,每当节日收到学生短信祝福时,脸上总会露出幸福的微笑,觉得当年的付出是值得的。对待同事更是关爱有加,谁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不光是在精神上给予安慰,还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几十年如一日,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十年磨一剑。凭着出色的教育质量和先进的管理方法1997年被组织推荐任命为坝河初中校长,身为一校之长,深知肩负的重任,在严抓教育质量的同时,他不忘学校的发展,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改变办学条件,他决定首先要修通进校的公路,进校公路也曾是几任负责人共同的心愿,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为了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他多方协调关系甚至自己还拿出了一点资金作为补偿,就这样几任领导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使得破烂不堪的校舍旧貌换新颜。为了“普九”迎验,面对庞杂的数据资料,他决定放弃寒暑假的休息时间加班整理,他的决策令许多人不解,甚至还有人劝他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干嘛要在这里拼命?该休息的还是休息吧?这些关切的话他从不入耳,一向性格倔强的他只要是决定要干的事他决不食言,只要决策是对的谁也阻止不了他,心动不如行动,就这样假日里他成了学校的 “粉刷匠”,加班加点义务为学校粉刷墙壁1200余平方米,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几乎占据了他大半个假期,时间总算没有白费,崭新的校貌,整齐的部室,齐全的档案资料顺利通过“普九”验收。
是金子总会发光。成绩获得并非偶然,因为他有勤奋敬业的精神做基础,有独到精当的管理模式作支撑。2010年在中心校新老交替时他首当其冲成为最理想的人选,接任中心校长后,随着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也深深体会到担子的沉重,“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的宗旨意识越发的牢固,他深知教育要以质量求生存,要想取得家长和百姓的信任必须要在教育管理上大做文章,在查阅了大量教育管理资料后结合地方实际、学校实际大胆实施教育创新,寻找解决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分片区、分学科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向课堂要效益。经过几年的历练,一批区级、镇级名师脱颖而出,百舸争流勇当先的局面基本形成,“苍天不负有心人”积极的探索实践使得镇内教育质量逐年攀升,喜报频传。尤其是今年该镇教育质量跃居汉滨区18强。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好校长,才能带领一个好团队,才能建设一所好学校。为了谋求发展,他可谓是绞尽脑汁。面对该镇危房校舍较多这一实际,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为之苦恼,经风沐雨、披星戴月,不知道他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多方位、多渠道协调组织资金,自己出资预约地方社会名流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发展情况以求的他们的资助,听了他的汇报,实地查看了家乡学校发生的可喜变化,在外创业的游子们也纷纷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短短三年先后对双欣、普陀、新更、椒园、柯梁、鸭山、樟树等初小进行了排危重建。同时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排危项目,几年来共排除该镇C级D级危房校舍4000余?平方米。镇内各校校容校貌大为改观,从而有效的确保了教学安全。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年过半百的他,谋求山区学校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反而迈得更加殷实;追求质量的目标意识从未淡忘,反而会看的更高更远。他正在为加快坝河教育发展而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