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以“情”牵动课堂

时间:2014-04-15 09:21  作者:源自:
 

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主要讲了怀特森先生在课堂上把错误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说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精神。

去年在讲这课前,自己连读了几遍课文,想用问题情境或叫大任务学习背景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锁住课题“最好”,把“为什么作者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来探究。这样就能保证腾出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并乐于探究,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感悟。

课后,我感觉还不错,基本任务是完成了。可我总觉的少了什么?好像看不到学生由衷的对这位老师怀特森先生的赞扬。没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为什么孩子的心灵没有被触动?

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再次翻阅《新课标》,豁然开朗!这篇文章完全可以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使学生在浓浓的情感熏陶中学习语文知识,升华各自的情感。我一遍遍再读文本。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话上:“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呢?”也就是说作者一开始并不认同他。从我们全都气炸了,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呢?我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这前后的评价和情感是如此的截然不同!

于是,我在语文书上重重的记上一笔: 紧抓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呢?和课题“我最好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如果还上这课不要再留下遗憾!前几天,当我再次翻开这一课,书上那重重的一笔再次提醒了我,我就想到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用上这个设计板块。

上课时,我先引导谈谈“ 你心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联系生活谈了很多。我想借此对后面学习怀特森先生不寻常做铺垫。揭示课题,读题以后,我就问:“课前,大家做好了预习。谁来说说‘我’认为谁是他最好的老师?” (学生:怀特森先生)我追问 :“ 不会吧!我怎么觉得作者对怀特森先生没有这么高的评价呀。不信,你们读读这句话。115页第4自然段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呢?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学生: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

紧接着我又问:“再把这句话和课题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新发现吗?(我们班的智多星“郭鑫森”立马说:这两句话自相矛盾了,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差异呢?)

我顺势引导他们学习第一板块,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学生这么生气,这么气愤?

不出所料,几分钟后学生就纷纷举手,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了再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差距,我接着引导,“要是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你会怎么想?”“如果你认真地按照老师教的去答题,却拿到了打满红叉的试卷,心情又会怎样?”这些问题有如火上浇油,再次将矛盾激化。凭借角色的换位和巧妙的假设,学生们“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打击,“经历”了情感上的愤恨交加,获得了和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当再次朗读“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这句话时,我清楚地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共振。

当学生还沉浸在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的不解和愤恨时,我再次引导:就是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老师,却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研读第二板块,解开你心中最大的疑点,

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和转换语言中,孩子们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怀特森先生的“好”。这一次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是灵动的,随着情感变化闪现着不同的光芒。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能支撑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更是教学手段。(汉滨区西关小学  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