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常采纳魏征的谏言,致使唐朝出现盛世,国库丰盈,人民安居乐业后向大臣们发出的感慨之言。唐太宗也从此成为一代明君。我们做老师的不敢与君王比,但我们要学会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批评,通过对照、自省,以便完善自我,更好的去做人做事,这一点,我们还真的要向唐太宗看齐。
我们做老师的,对于学生我们总是“挑三拣四”,生怕他们犯一点错。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我们就表扬;看到他们在学习上或处事上稍有马虎或犯浑,我们就会来一番批评教育。教学是双向的,我认为教育也是双向的。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成长,教育教学才会有效。
这学期,我带了跨年级五个班,两门学科(语文和美术)。和我现在带的八二班磨合已块两年,因为带八二班语文学科的便利,我常常让孩子给我写信来检阅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记得刚进人初一他们给我写的信,读完四十八封来自己陌生孩子的书信,我快飘飘欲仙啦,全都是对于我的好印象:说我长得漂亮,温柔,知识丰富,课上的精彩,很懂教育艺术,希望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的姐姐(啊,我还这么年轻吗?)。随着和孩子在教学、交往时间 上的递进,我在教学上的不足,性格上的暴躁,处事上马虎似乎让孩子觉察到了。他们好像也学着我的样子,开始放纵自己,开始马虎学习,开始与老师叛逆。怎么办,我们师生之间是出现了不好的征兆吗?于是,我又向学生索要给我写书信。这一次的书信,看完后,我恨不能钻进地缝,真叫我"悲痛欲绝“啊。孩子最敢说真话。那一刻,我恨不能把那四十八封书信都烧掉,除了班上十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我批评的语言稍委婉些,其余的学生一个比一个尖刻:说我布置作业太多,上课没有笑脸,对成绩差的学生常使用软暴力,还说我常拿他们和别的班级比,对他们好像失去信心,,,,,,上天啊,我真像孩子说的这样吗,我是那个被同行认为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吗?我不停的问自己,反思自己,我郑重的把孩子的书信藏进书柜,那一夜,我无眠。我该怎样来面对孩子的书信呢?嗯,给每个孩子回信,承认他们说真话,敢于指出我的不足,这是他们在帮助我成长,我一定要改进我的教学方式,改变对于她们的态度,克服自身性格上的不足。我写啊写,四十八封回信一晚上搞定。我也不能“做说话的伟人,行动的矮子”。回信发给孩子,我又在课堂上当面向孩子检点自己,说了好多心里话,孩子也向我面对面表露心迹,那一节课,我们没有学课本知识,可胜过课本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和孩子的交往中,我总是不断去反思,去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虚心接受批评,承认自己不足,努力改正错误。我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上,我更是趋于人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不去要求不去强迫,对于课文的学习尊重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以写学习心得为主,除了在课堂上我们师生共同解惑,还在给孩子批阅随笔中(孩子有时会写有关课文学习的随笔)解答疑惑。为了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我践行《新教育》六大行动之一的“师生共写随笔”,成立班级“青苹果文学社”,这些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让我们在知识上进步了,还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我和孩子已融为一体,不敢想象有一天的分离,我们真会撕心裂肺。
通过和八二班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做老师的时时都要以学生为“镜”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从而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洪山九年制学校 林俊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