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提案

题目 关于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提案
提交日期 2017-10-16 提案来源: 原创 是否调研 提案类型: 农林水
提案者 九三学社 回复联系人: 区农业局 建议承办单位 区农业局
正文

休闲农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旅游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9O年代起,休闲农业在城市周边、月河流域迅速兴起,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和全市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休闲农业的内容也渐渐丰富,如城市周边开展的采摘游、赏花节游等活动都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消费,我区农业发展也逐步走向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休闲农业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很多农业科技园区利用科技、设施、品种等优势挖掘园区的旅游功能,开展了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二、 存在问题

我区休闲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缺乏宏观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一时成为投资的热点,近几年各类休闲农业在区内可谓遍地开花。但大多数休闲农业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状态,尤其是部分“农家乐”旅游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规模小、档次低,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继经营和管理困难,无法进行深度开发。很多投资者,只看到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从长远、全区乃至全市的高度考虑旅游项目的设置,造成重复建设,“低档复制”的现象明显。如许多农家乐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很少有游客光顾,造成很大损失。

(二)基础设施水平低、不配套

目前我区大多数中小型休闲农业点的建设都存在建设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不少观光园景色虽美,但“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游客累了没处歇脚,饿了没处用餐,甚至有的果园在门冂挂个“欢迎采摘”的牌子就以“农业观光”名义对外营业。

(三)旅游产品档次低,特色不鲜明

首先,不少休闲农业景点还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上,科技含量低。在景点建设上“农味”不足,特色不突出。园区景观设计杂乱无章,或者根本没有规划,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其次,就是结构简单,特色不鲜明。由于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使休闲农业功能内容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园只供钓鱼,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四)旅游缺乏全年统筹安排

休闲农业资源季节性变化很明显,因而季节性对休闲农业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淡旺季反差十分明显。有些观光采摘园举办采摘节、赏花节前后仅持续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旅游旺季特别短,不少旅游点一年只火一次,旺季时车水马龙,淡季时门庭冷落,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

(五)经营与管理不规范

对休闲农业的立法管理还存在很多空白,经营行为不规范,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管制不严。经营管理的不规范导致有些休闲农业景点处在一种缺乏监管状态,不少“农家乐”没有办理工商、税务、卫生、环保和治安等有关经营手续,一些小规模休闲农业的餐饮、娱乐等设施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存在着“蒙客”“宰客”现象,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三、建议

(一) 制定发展标准,强化规划引导。

参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实施方案》,结合汉滨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当地执行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和设计要求,对新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项目评审,对已经建成运营的休闲园区进行评估改造,进一步规范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我区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基础设施。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园区的进村道路、厕所、停车场、信息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

(三) 突出优势,开发特色景点。

突出我区青山绿水、空气良好(2016年全省空气质量第一)的生态优势、富硒无公害的农产品优势、兼具南北的文化优势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域性、特色性农业生产生活景点,如增加对本地特色农产品(魔芋、茶叶、汉江鱼)起源、品质、营养价值、食用方法及在农村家庭中的作用,在民俗表演中增加起源和历史演变,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乐趣,吸引省内外游客。

 (四)拓宽营销渠道,发展智慧休闲农业。

我区“互联网+农业”已经初露头角,发展“互联网+农业+旅游”已成必然趋势,应尽快搭载在线旅游平台,拓宽移动支付普及应用,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构建智慧休闲农业。

(五)加大科研投入,铸造休闲农业品牌。 

农业科技展示是休闲农业的重要核心,应加大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投入,一方面提高全区的生产水平,另一方面新技术也是吸引游客重要看点,铸造2-3个以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为主的休闲农业品牌,引领全市休闲农业发展。

回复

一、我区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我区共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15个(省级10个,市级43个、区级62个),其中以生态休闲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有9个(省级鼎兴、惠盛2个,市级鲁家村1个,区级张营、空港湾、冉砭、水天河、龙腾、迷弯6个)。2016年鼎兴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另外如阳晨、忠诚、京康、鸿盛等一些以设施蔬菜、林果、茶叶等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也逐步延伸到采摘、农耕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方面拓展,目的是用三产带动弥补一产,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生态休闲发展,完善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业效益。

二、生态休闲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除了你们提出的缺乏宏观规划、发展水平低、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产品档次低、特色不鲜明,缺乏统筹的旅游安排,经营与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没有健全机构,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牵头、制定相关标准和区域发展规划,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其事,握不紧拳头重点规范打造,目前处于随意、随性发展状态,从而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省、市都成立了“一村一品休闲农业发展指导中心”,加挂园区办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我区至今也只是成立了一个园区办临时机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工作人员都是从下属部门借调,人员不稳定、专业水平不高,也无法更好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统一布局规划,重点建设和打造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品牌,更谈不上如何规范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建议区政府尽快抽调农业、扶贫、林业、文广旅游等专业工作人员、成立园区建设和休闲农业工作机构,专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落实。二是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扶贫等项目,突出区域优势,重点规划、培育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促进我区生态休闲农业上档次。三是通过月河川道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小型农家乐管理、引导以家庭农场、小庄园模式发展,挖掘休闲文化,打造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四是充分利用我区青山绿水、空气良好、天然富硒等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产品品牌培育,提升休闲农业效益。

欢迎你们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十分感谢你们对生态休闲农业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汉滨区农业局

201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