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的学生学完文言古诗词后,他们心中除了字词的积累、语句的翻译,还留下些什么。近来重翻《论语》,惊现另一番天地,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总觉得还该对他们讲点什么,但是课堂时间很有限,又怕阅历不深,讲了的东西在孩子们那只是短暂停留,所以,今天写一些我的体会,希望现在或未来能给他们一点启示。
快乐——人生的意义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达到自己的愿望而获得的心灵快感。一个人最大的最深刻的快乐不是肢体的舒适,而是精神的愉悦。生活中不是没有快乐,而是缺少享受快乐的心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知识时,知识的新奇与我们的好奇联袂演出,演绎出学习的快乐。但之后,新奇的快乐已经渐渐消失,怎么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复习还会有快乐吗?
坦诚地说,复习很可能没有快乐。大家看看“习”,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习”就像是鸟儿勾着头,夹着尾,双翅拘谨,在地上扑腾。但就是这样多次扑腾之后,就能昂着头,翘着尾,张开翅膀,自由飞翔。“习”到“飞”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不“习”何来“飞”?不“飞”何以体会到天空的辽阔,生命的自由?这种快乐何其美哉!所以先贤特别重视“习”,曾子自省“传不习乎”,孔子更是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孩子,静下心来,认真回忆老师所讲,自己研究,让自己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那时不只是成功的快乐,更有心灵的充实。
求知的快乐是汗水浇灌出来的,那交往的快乐就是知己的相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高山流水的佳话曾羡煞无数心灵的孤寂者,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人懂得自己。“朋”不是玩伴,也不是同学,而是志同道合之人,更何况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浓浓的知音情,怎么不让人幸福陶醉?渴望成为他人之“朋”,就是要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恪守诚信。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音难觅,所以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和熟悉的陌生人相处,这时就需要我们做一个心胸开阔的“君子”,面对他人的“不知”,做到“不愠”。面对别人的误解,更多的是自省:是否“忠”?是否“信”?宽待别人,也是快乐自己。
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是坚守信仰的快乐。这种快乐要忍受生活的寂寞,承受肉体的摧残,在风雨中稳如泰山。孔子流浪诸侯,推销自己的救世良方,结果处处碰壁。过惯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优越生活的圣人,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泰然处置,快乐在自己信仰中。追求富贵可以,但一定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绝不可为富贵而出卖信仰。
生活中,总有责任甚至使命需要我们承担,当我们甩不掉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喜欢上它?为什么不以它为快乐呢?任何事情,就如倒吃甘蔗,开始味淡,越到后来就越甜。
志向——人生的基石
“吾十五有志于学”,虽说有志不在年高,但是早立志更能让人生少走弯路。孔子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年少时就立志于学,并且坚持下去。
平时与你们谈未来规划,你们都很迷茫。孩子,我不断地告诉你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社会和自己,不要总觉自己还小,未来还很遥远。时间都是在我们认为还多的时候悄悄溜走,社会是美好的,但美好更多的时候属于有本事的人。孩子,立志认真学习吧,读书就是增加将来和社会对话的条件——多读书,你的工作、婚姻等等就多了一份“任性”的资本。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生会遇上风雨,难免会主动或被动的失去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就是遇上狂风暴雨也不要失去,例如一个人的“志向”。匹夫之所以也能成为英雄,大写自己的人生,就是因为有坚定的志向。孔子不受富贵的诱惑,坚守志向,成了思想的圣人;马云不畏挫折的折磨,坚守志向,成了商界的胜利者。
孩子们,你们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挫折,比如学习上的困惑、物质上的贫穷;也会遇到不良诱惑,例如网络游戏、没有营养的书籍。扛不住这些挫折和诱惑,初心就会渐渐忘却,志向就会被淹没。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们时时高呼爱祖国爱父母,结果许多人最后把爱祖国变成了拖祖国后腿,把爱父母变成了啃父母。初心美好,结果糟糕,何哉?
无才无德,何以爱国爱亲?没有坚定的志向,美好的初心就会在世俗中渐渐被遗忘,最后自己会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拿什么去好好爱祖国爱父母呢?树立坚定的志向,努力学习,关心社会,思考生活,让自己成为有才有德之人,我们才能把“爱”变成实际行动,才能让父母为我们骄傲幸福,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如此才能更好的爱己,爱父母,爱国。(汉滨区大河镇大河小学教师 刘天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