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让中国人集体过了一个冷清而又人心惶惶的春节。由于病毒的特殊性,居家隔离、自我防护成为了家家户户过年的常态。同时,随着教育部门开学延迟、线上教学等应对措施,长期居家、足不出户的学生户唯有通过网络、电视等教育平台了解的大千世界。积极参与“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线上教学,这是特殊时期的举措,老师、家长都应该大力响应。但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农村学生学习环境、家长督导、自我管理的薄弱环节,必须家校合作,确保超长寒假学生学有所得,健康成长。
一、家校合作,督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线上教学,远离了熟悉的教室、老师,很多学生的惰性油然而生。加之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平时的习惯养成,自我管理能力差。表现在很多学生总是线上学习不见声影,上传作业不见回响。这些学生中,都看到了学校、班级的线上教学通知,除了极少数学生是网络信号等原因外,其他学生基本上是作息时间黑白颠倒,白天睡大觉,晚上打游戏,彻夜不眠。在自律和放纵之间,这些学生选择了后者。因此,借这次父母都在家的“亲子”时间,家长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督导子女积极主动参与线上教学。首先是按照网课,引导孩子制定计划表,并严格督促孩子每天严格执行。这个计划表要涉及到孩子从起床开始的饮食起居、听课作业、室内运动、制作手工、亲子游戏、室内活动等方面,重在参与,力争完成。其次,重要的是家长要督促学生严格执行。好习惯是慢慢养成的,通过一段时间的督促,学生也会慢慢的由放纵变得自律。再次,由于很多边远山区网络不畅,对于不能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学校沟通,可完成老师布置的其他学习内容。争取让这部分放纵的孩子,逐步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变“他律”为“自律”。
二、形式多样,用大语文观指导课程学习。疫情面前,超长寒假,居家学习,让学生不能外出活动,远离同伴书本、同伴。如果长期的无所事事,就会滋生了不少心理问题,烦躁、焦虑、抑郁、懒散等问题就不可避免。疫情期间,语文教育更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中,应该向生命中的真、善、美之处延伸。换言之,要求师生之间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向更广泛与宽阔的地方去寻找。疫情当前,危机也是契机,生活就是功课。
1、阅读功课: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引发了人们对于野生动物这一病毒传染源的关注。2月初,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表明这次肆虐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可能是蝙蝠,而病毒的传播,更是与野生动物的交易与食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初中学生阅读《鼠疫》《大自然的实智慧》《敬畏生命》等书籍,反思人类行为,教育学生增强敬畏自然意识。
2、习作功课:这次大灾,中流砥柱者当属83岁的钟南山、74岁的李兰娟,以及和他们一样的有良知、有担当的科研人员;当属冲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军人、警察、基层干部等“逆行者”。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笔者结合这些事例,给学生布置习作《疫情下我的理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效果较好。
3、影视功课:超长寒假,观看优秀的电影,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人文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如反映1998年抗洪抢险,解放军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救灾、为人民服务的电影《惊涛骇浪》;2008年我十万大军,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灾区,开展救援工作的《惊天动地》等。还可以观看和病毒、人性有关的《釜山行》、《流感》等灾难片电影,引发思考,增强忧患意识。学生观看后,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部影片撰写观后感,及时上传、分享,老师点评。
4、技能功课:如今的孩子在家中被保护得太好,缺少劳动技能。超长寒假,鼓励孩子不做“小少爷”、“小公主”。学生们在超长寒假至少“解锁”一项家务劳动新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每天主动承担至少一项家务劳动,为家里做一件实事。笔者就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长的指导下,每天做饭一次,坚持至少10天。选择做得最“成功”的一两次,拍照,配上详细文字,制作美篇,主动在班级群分享。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收获中不断成长。一场疫情,让学生在这个超长寒假中播种不同,收获也截然不同。如果家庭教育监管缺位方法不当,必然导致孩子在这个假期收获甚少。老师、家长要精诚合作,家校合作,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对于严格自律的学生,老师可以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把他们的作业、作品展示,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平时就不自律导致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家长对子女假期要求要切合实际,不可期望过高,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借此契机,要和老师沟通了解他们平时成绩不好的原因,利用居家时间,帮助分析并解决他学习中的问题。对后部分学生重在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作业可要求做一些难度较低的基础作业,评语和反馈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