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滨初中这个大熔炉里,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优秀历史老师,深受学生欢迎,他就是帅气幽默、博学多才的刘金库老师。刘老师的历史课纵横捭阖、风趣幽默,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刘老师从教几十年来一直担任毕业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他勤奋好学、成绩斐然。
投身教育情不移。刘老师2001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02年7月通过全市招聘,他和12位伙伴一起来到了汉滨初中。那时候孩子还小,他既当爹又当妈,在学校每周带二十多节课,工作负担极重,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带一个年级的历史课,坚持了一个多月,但他从未叫苦叫累。因为劳累,对自己的孩子缺少照顾,为此刘老师很是愧疚。
在汉滨初中工作了18个年头,这18年来,他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积极参加教研课改,拼命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15年来他一直被学校评为教学标兵,其中14年一直带毕业班历史课。他勤勉好学,认真负责,从不懈怠,工作上他高度自律,一丝不苟,生怕有负家长的重托。18年来,刘老师得到了学生、家长 、同事及领导的一致认可。同学们提到刘老师的历史课都赞不绝口,他们说:刘老师讲课语言风趣幽默,重难点突出,深入浅出,他的课生动有趣。他上课总是精神饱满,讲到激动时常常是神采飞扬、信手拈来、善于拓展、旁征博引。刘老师说:教学相长,是学生激励着着他,让他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为了耕耘好教育这块沃土 ,让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无论遇上多少糟心事,一上讲台他就精神抖擞。他还说:“教师要用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最佳的状态感染学生,最灵活的方法启发学生,寓教于乐,言传身教”,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从教三十年,刘老师一直在一线担任历史教学工作,多年来担任历史教研组组长一职。在担任教研组长这些年,他悉心指导年轻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参观文庙、博物馆、、平利关垭古长城遗址、五省会馆等等,听课评课,组织赛教……教研组活动有声有色。作为教研组长的刘老师,和王宏侠、何湘慧等优秀历史老师一道儿致力教研教改,除了参与完成陕西省“十二五”教育课题之外,多年来为学校完善中考题库殚精竭虑。俗话说: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政史组一直是安康初中教育的标杆,相继有多所省市区兄弟学校同行前来观摩学习,我校的政史组多次承担陕西省国培计划的跟岗实践任务。
人到中年的刘老师,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可一直敬业要强的刘老师病情稍微好转就回到学校,边治疗边工作。上不了讲台,他就坚持听课评课,培养年轻人,在他和同组前辈的培养下,洪毅、马月等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洪毅老师成长为汉滨区名师。在洪毅老师工作坊启动仪式上,作为特聘导师的刘老师勉励全体坊员要积极参与工作坊的研修活动,发挥优势,风雨兼程,一路携手,早日实现专业成长。
刘老师毫不吝惜传经送宝,他将自己半生的工作经验凝结成了文字,他的教研教改文章相继出炉。2007年,《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备课案例发表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教学案例及点评》九年级下册上,作为教师用书;《如何研读课标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发表在2007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课堂兴趣》发表在《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二期;《如何备好历史课》《如何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拓展提升》《如何做好师徒帮带》《加强“三观理想”教育,培养年轻人责任担当》等文章发表在学校网站和公众号,这些作品为年轻人指点迷津,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最让人感动的是刘老师的勤奋善思,笔耕不辍。走下讲台的刘老师,念念不忘他的学生,魂牵梦绕着他的亲人、同事和教育事业。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一年来他用饱含真情的笔墨抒写亲情、友情和自己的教育情缘。他讴歌父亲母亲,也赞美身边那些平凡的老师,他们是:《平凡岗位树楷模,恪守职责展风采》的华荣斌老师,《立足平凡岗位,绽放后勤光彩》的张荣老师;《默默奉献,做人梯》的王宏侠老师;《勤钻好学,青年教师的榜样》的马月老师;《务实谦虚,任劳任怨的好老师》洪毅老师;《恪守教育职责,用心做好教学》的何湘慧老师;以及《听课感悟》当中欣喜的发现,有大师风范、教学功底深厚、很有激情的胡道平老师、王团伟等老师《关系教工生活 务实开展工作》的工会主席杨彬老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创作《我的教育情缘》等各类散文近五十篇,多篇文章在教育局网站等各类平台上发表,展示了一位汉滨初中人的奋斗历程,也彰显出刘老师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大爱情怀。
刘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深受同行敬仰的好老师。从小,生活的苦难磨砺了他的意志,不曾被求学时的贫困打倒的他,又经受了一系列挫折、困难,如今他又咬紧牙关和病魔作斗争,用他睿智的头脑指导年轻人,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绘生活,抒发真情,传递正能量。他的眼里有光,步伐虽缓慢却依然坚定。
刘老师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祝福刘老师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通讯员 陈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