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让课堂诗情荡漾

时间:2020-06-10 09:16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凝炼了无数灿烂文化,而如歌的诗词便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平平仄仄中的宛转悠扬,抑扬顿挫里的低回不尽,让我对它的热爱不经意间已入骨入髓。而作为老师,我更愿意引领我的学生去感受它的魅力,在诗中寻梦,在诗中涵养文脉。但古诗词难教确实已成了我最大的困惑,古诗词教学难就难在“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直至5月28 日,我有幸与本校全体语文组同仁一起聆听了省级教学名师车英老师的一节古诗示范课,让我顿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感。

车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整节课紧扣“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诗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没有字词的精准解读,没有诗意的逐句理解,所有的环节,每一次提问,每一条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知识链接,有的全部都是——文化。就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与其逐字逐句解释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与其唤醒这些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背后的人格和灵魂。”而车英老师就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文化守望者。

浅唱低吟——语言文化

别有创意的划节奏,别出心裁的二重读,愈发激昂,愈发充满深情的情境引读,无不让学生在声调的起伏,平仄的抑扬,气息的长短等音律变化中,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在吟诵中,学生俨然成了诗人,自然而然沉浸到古诗的意境中,仿若自己就是那刚正不阿,冰清玉洁的“诗家夫子王江宁”!

字里行间——汉字文化

在理解诗意环节,车老师总体看似是在逐句讲解,然而未讲,也未解。她只是做了一个提问者,一个提供资料者,例如层层递进,适时出示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发现自己理解——“寒雨”映射诗人心情,“玉壶”渗透“玉”文化,“楚山孤”比照诗人处境……虽为旁观,却以自己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胸有成竹,引领学生一步步感受文字魅力。

拓展升华——文化内化

最后,车老师从语文要素出发,又补充了《芙蓉楼送辛渐(其一)》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解读以及内化诗人在孤独、凄凉的境遇中展现出来的乐观、坚强。而课件出示的几组同题材的送别诗,既是诗意语文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让学生对送别诗表现的手法、意境、结构有了更多的了解,愉悦徜徉在致敬经典、沁人心脾的国学百花园中。

在清气涤荡的音乐声中,我们仿佛都被王昌龄的高洁精神所感染。这是现代几乎难以找到的品质,这是一种文人精神,这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虽然这样的精神已离我们远去,但正因有这些用作者整个生命写出来的作品,让传承和影响,生生不息。而车老师在课堂上的自如、亲切,与学生互动时的专注、真诚,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语文教师最美好的样子。观摩名师课堂,必须得领悟到他们内在的教学思想,而正是她在课堂背后多年的海量阅读和对中国经典文化孜孜不倦的探索所沉淀下来的素养,才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诗情荡漾的课堂!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汉滨区瀛湖小学   谢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