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自2016年12月汉滨区政协第十五届委员会成立以来,本届政协已走过四个年头。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四年来,由27个界别306名委员组成的汉滨区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一次次调研、一串串足迹、一件件提案都体现着政协智慧。在大局中作为,在发展中创新,汉滨区政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广聚智慧、建言献策,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政协力量,在履职尽责中展现新担当。
加强管理,让委员“活”起来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必须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汉滨区政协第十五届委员会主席李建飞介绍,本届政协始终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省市“两会”精神,引导委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高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的能力水平。
在做好机关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管理。制定《汉滨区政协党组工作规则》《汉滨区政协常委会工作守则》《汉滨区政协双月协商工作规则》,建立《汉滨区政协委员履职评价办法》《汉滨区政协提案工作办法》《政协大会发言规则》等23项工作制度,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办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以前缺少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有少部分委员履职积极性不高。”汉滨区政协委员潘建龙介绍,《汉滨区政协委员履职评价办法》出台以后,大家履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据了解,根据《办法》规定,汉滨区政协对委员履职评价管理实行年度积分制,以完成各项履职方式得分之和计算,60分以下为不称职,60分及其以上为称职,90分以上为优秀。积分主要通过参加政协会议、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加区政协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等10项方式获取,高不封顶。委员得分情况,还将作为年终评选优秀委员的重要依据。
“虽然60分是及格线,但大家都以更高分为奋斗目标。2018年我拿到了200多分,还有几名委员拿到了300多分,委员之间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潘建龙说。
守正创新,让政协走进群众
汉滨区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
“部分市民参与城市创建的意识不强,乱丢乱扔现象仍然存在……建议以新民风提升为抓手,提升市民素质,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动员全员参与。”
“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加大,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趋凸显……建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狠抓‘两场’建设。”
2019年8月底,以“汉滨区城市创建”为主要讨论内容的双月协商座谈会在汉滨区政协机关大院召开,来自社会与法制委员会的5名委员代表与汉滨区政府负责人,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负责人面对面交谈,就如何发挥镇办、社区、村组在城市创建中的主力军作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委员们积极发言,协商氛围浓厚。
双月协商座谈会,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方法,约两月召开一次,为期半天,是汉滨区政协发挥政治协商作用的重要途径。会上邀请汉滨区委、区政府等相关领导、相关专家学者或与议题相关的汉滨区委、区政府部门负责人到会介绍情况、互动交流。委员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选择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的议题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协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
“双月协商座谈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交流的协商平台,也是我们建言献策、增进共识的履职途径。”委员刘胜安说。
同年6月,在汉滨区政协十五届第十次常委会上,为12名政协委员设立的“委员工作室”进行了授牌。12名委员来自医生、教师、律师、民营企业负责人各个行业,设立办法可以采取一个委员单独设立或几名委员联合设立,按照《汉滨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工作规则(试行)》积极行动,在“工作室”所在行业、所在辖区认真倾听民声、反映民意。
自12个“委员工作室”授牌成立以来,委员们创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李天平委员工作室”挂牌之后,他的私人电话成为群众解决难题的热线,他提交的“关于修建周台村与铁路小区之间300米污水管涵的建议”和“关于修补316国道安旬路口至安铁文化宫段路面破损的建议”都是群众向“工作室”反映,经他撰写为社情民意信息,并且得到了及时解决。“周云康委员工作室”成立后,群众向他反映了“汉江城堤夜间摆摊设点扰乱公共秩序、市民不文明遛狗影响环境卫生”的问题,他迅速组织部分委员进行实地调研,撰写了社情民意信息,促使问题得到解决。禹纪兴委员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分别在高新区和安康城区两处设立了“工作室”,先后帮助解决了群众在安澜楼周边停车难、农产品滞销、渣土车污染环境、农民工子女就业等问题。
据统计,部分“委员工作室”结合群众诉求,撰写了13份有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占全年社情民意总量的近40%),通过汉滨区政协及时提交到市政协和区政府,有效推进了群众身边难事的解决。同时,各“工作室”积极组织开展“助力脱贫攻坚、资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救助汛期受灾贫困村”等公益活动,半年累计捐资30余万元。
“这些遍布城区的‘委员工作室’,让区政协走进了群众中间,也为群众反映诉求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广泛联系群众。”李建飞说。
发挥优势,为脱贫注入政协力量
“李建飞主席、黄金书记,还有村上干部都来了,好!好!”家住汉滨区洪山镇乾隆村3组的67岁老大爷周在根走出堂屋,一边说话一边高兴地跟每个人握手。“以前住在山上,房子又老又破,一到下雨天这些干部们伞不打、帽子没戴就来给我搭顶棚排沟渠。现在搬到山下安置点了,他们也时常来看我,老汉我心里感动啊!”周在根眼里噙着泪说。
乾隆村山大人稀,全村共458户1346人,下设17个村民小组。2016年,汉滨区政协开始包联该村,近年来,共协助该村修建6.9公里道路,自来水100%达标入户,修建河堤、架设桥梁,方便了群众出行。2019年以来,汉滨区政协帮扶干部积极驻村入户走访,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取得了群众广泛认同和赞可。汉滨区政协派驻该村的“85后”第一书记黄金,更是直言“乾隆不脱贫我就不脱单。”除乾隆村外,汉滨区政协还同时包联洪山镇双柏村和七里村,三个村共修路67公里,协助建成147套集中安置房,为109户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
同时,汉滨区政协充分发挥政协监督作用,召开6次常委会协商议政会、13次对口协商会、12次界别协商会,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区普惠性学前教育办学模式”“脱贫攻坚就业扶贫工作”等问题,为全区脱贫攻坚和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近年来,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解困帮扶等方面筹措资金600余万元,为脱贫攻坚和社会公益事业注入了政协力量,体现了政协人应有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