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养猪哪家强,咱们还得学老唐。”老唐,这是乡里乡亲对他昵称,他本名叫唐久腥,39岁,家庭人口2人,居住在山高地薄交通不便的双龙镇双龙社区21组,是区政府办帮扶的“穷亲戚”之一。
年轻力壮,勤劳,朴实这是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由于居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找不到来钱路,穷有一身好体魄,家里的日子也是越过越艰难,也没能讨到媳妇,看着家中的老父亲他还是断然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年年正月里年一过就背着行囊,走几十里山路,选择远离家乡以求生计。然而几年过去后,一心在外求财的他也没能挣到几桶金币,反而是把岁数给晃大了,一下成了大龄剩男。
2017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全面铺开,自上而下齐心协力致力于帮助贫困人群全面脱贫,走上致富路。也就在这时老唐家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富亲戚”——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吕伟。
在“富亲戚”和“穷亲戚”一来二去的交往中,老唐家这些情况让他的帮扶干部吕伟同志急坏了,家中还有74岁的老父亲,唐久腥不能再这样在外面晃下去了。可是那时的老龙山确实是太穷了,上龙山的路还是一条泥土路,饮用水也需要自行去河里挑,就连通的入户电也在用电高峰期时时常断电。家乡的这些落后现状,没能将老唐留住,纵然有帮扶干部的苦口婆心,他还是选择了外出闯荡。但是帮扶干部和他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待明年再回来,家乡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变后,来年就不要外出了,要留在家乡发展,老唐也是勉强答应。
2018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乡镇干部齐心协力下,老龙山的通组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也接上了自来水,动力电也通了。2019年正月,又准备收拾行囊外出的他,被他的帮扶干部撞了个正着。
帮扶干部讲到:“现在我们的基础建设得到全面优化,扶贫政策又这么好,不如留下来在家发展产业。只要我能给你协调的,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忙,保证比你在外边强……”
帮扶干部的一席话,如同一块石头投进了一片平静的湖水里,让老唐久久不能平静。从内心讲,十年来的奔波让他也产生了一种疲倦,看着日渐苍老的父母亲那双不舍的眼神,他心一横放下手中的行囊,退掉车票。
“吕主任,你说我干点啥好?”他诚恳地问道。
“就养猪吧。一是龙山的土猪肉不愁销,目前养猪行市又比较好;二是咱家周边还有几间空房子,加上你们每年还要种几亩地包谷,这猪住的、吃的都有了;三是区上对贫困户养猪还有补贴,这一来二去的,你也投不了多少钱。……”帮扶干部给他一笔账一笔账盘算着。
他犹豫的说到:“那行,我就养猪吧!我要留下来,留在家乡发展。”
在半信半疑中老唐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业,可是他的热情依然不是那么高涨,并没有把心思全部放在心上,因此干了一年,也没有可观的收入,当时又遇到非洲猪瘟的事,年底他找到帮扶干部,说着自己想放弃,还是外出打工。帮扶干部很是着急,恰逢2020年初区上出台了鼓励贫困户增收的政策,帮扶干部耐心的给他讲着当前区上支持贫困户增收的产业扶持政策。继续鼓励他在家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唐久腥还是在徘徊中继续着他的生猪养殖。等他把圈舍盖好后,他找到帮扶干部说,去年养了七八头挣不了钱,养多了,买小猪仔的钱没有,这又让他有放弃的念头了。帮扶干部听后,一面鼓励他先以能做的规模着手,一面又给他积极协调解决猪仔的事宜,最终唐久腥养殖22头生猪。同时,帮扶干部又给他谋了一个短期见效产业--种植玉米、红薯和甜杆,玉米红薯做猪饲料,甜杆烤酒,这样一来老唐的收入结构就不再单一了,既有长效产业又有短期产业,而且形成了“养猪—甜杆—烤酒”一个生态循环发展,老唐的增收路更稳建了。2020年底唐久腥卖了17头猪,400余斤烧酒,年收入达到了8万余元,心里乐开了花。
两年下来,老唐一步步蜕变成了全村的“明星”,乡里乡亲也都跑来向老唐取经,探索自家的致富路,他从来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帮扶他的好干部,是党的好政策让他实现了“可以家乡、何必远方”的愿望,2021年他还要继续发展生猪养殖,通过自己的勤劳让自己的生活来个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