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风雨飘摇中的白玉兰 执着坚强的“她”力量

时间:2021-04-09 08:52  作者:源自:区教体局


——在伟大的新时代再读萧红作品

1942年的春天,冰层渐融,树芽刚冒出了头。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痛苦与自然的生机无关,春夏秋冬在时空里转过来又转过去,生命复苏觉醒。呼兰河开始解冻了,由坚硬变得柔软,萧红却像河水一样悄悄地流逝了、流逝了,在她人生的第31个春天来临之前。在距离1942年整整79年的今天,我再读萧红的重要作品,感受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无法被忽视的“她”力量。

呼兰河是中国最北部黑龙江省的一条河流,它所在的呼兰县,一年有四个月都飘着白雪。1911年,萧红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是一朵白玉兰,却长在了青苔覆盖的岩石上,有着难逃的身世。那个年代封建意识根深蒂固,重男轻女,萧红出生之后并不被宝爱,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许配下了“门当户对”的婚事。三毛曾说:“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才成就了那么完美。”可是,萧红对比了贫困又颠沛流离的成年后,也很难把自己的童年修饰成幸福的。父亲对萧红只有暴力和淡漠,祖母刻薄疏远,母亲忙于家务,在儿子出生之后更是对萧红失去了耐心,而后在萧红九岁时离世。唯一给萧红爱和温暖的只有祖父。萧红中学毕业之后,为了逃离包办婚姻来到了北平,从此开始了辛苦坎坷、动荡漂泊的一生,直到1942年在香港逝世。出生在中国最北部的这朵白玉兰,曾以岩石为根,开出了玉石般极美的花,惊艳了一山的春天。她美丽得如此不可思议,不属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最终凋零于中国最南部的泥土中,她的生与灭是时空偶遇的因缘,然而她扎根岩石所迸发出的那种清明悠远的力量,苦难都不曾掩埋过。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生死场》里的各色人物就从这样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边登场了。小说原名《麦场》,是萧红创作于1934年的作品,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以哈尔滨近郊偏僻村庄为聚焦点的东北乡村的生生死死。当时的中国内战不已、颠沛流离。人不是人,是牛是马,社会不是社会,是病态的是扭曲的熔炉。《生死场》是不到25岁的萧红,对女性以及那个时代的生死存亡进行了追问和思索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鲁迅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我还处在高中时期,只能对细节建立起压抑又心碎感觉,如王婆将老马送到屠宰场,哭湿袖子。把自己的孩子摔死,却没有眼泪。月英瘫痪在床,身下生虫,丈夫不管不问等。如今再读这部作品,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全书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萧红对“女性身体”所引发的个人生死存亡问题的种种思索,后一部分笔锋一转,从时代前途的视角来进行宏观描述:当人们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连做动物的权利都没有,在生和死里面就不得不选择生。整部小说是面透镜,着重刻画的仍然是女性部分,正如萧红所说的,“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单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生死场》不仅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敏感,还兼具男性作家的粗犷冷峻。在当时的文坛上如一声春雷,划响了整片天空。

《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在香港完成的作品,也是她逝世前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它的发表代表了萧红写作艺术的炉火纯青。此时的萧红,文笔功力已经成熟,沿着萧红的文字就可以穿越进有呼兰河的世界:唯一给她爱与温暖的慈祥祖父,被折磨致死的12岁的团圆媳妇,毫无思想觉悟且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长工二伯,勇于追求幸福与爱的冯歪嘴子,和天真可爱、活泼顽皮的萧红自己。呼兰县偏僻落后,只有两条大街,大家在这个因循守旧的小城里麻木不仁地活着,心智混沌蒙昧,“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占据了他们所有的精神生活。大部分人都充当看客,用“茶余饭后”和“善良”为刀,肆意虐杀别人,并以此为乐。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因此契合了萧红本身的成长背景,中心是封建地主家庭,冷漠又无情。边缘是祖父的园子,温暖而有爱。书中呼兰小城的社会风貌是真实的,人情百态是麻木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这个部分,萧红和祖父的深厚感情给她灰暗的童年增添了唯一的色彩,在祖父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院子里,萧红是自由自在又无拘无束的。对萧红来讲,记忆中的呼兰河就像一颗种子,一代人的命运就像这颗种子的生长,长着长着却流出了眼泪。

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里再读萧红的书,想起萧红在病塌前所说的那句:“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不由得对今天所享有的一切怀抱珍惜和感谢的心情。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党完全肯定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让女性来到了舞台中央;感谢不断发展壮大的祖国,因为女性的幸福之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愿无数个女同胞都能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里砥砺前行,愿无数个女同胞都能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乘风破浪!(汉滨区大河镇大河小学 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