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宁:勇当乡村振兴“领头雁”

时间:2021-06-25 16:21  作者:源自:
  “卖了10头肉猪,还卖了11头小猪,我和老伴两个人今年能挣个五六万咧,这多亏了人家小杨送的母猪!”汉滨区早阳镇吉庆村73岁的村民陈开兰,看着自家猪圈的猪,高兴得合不拢嘴。



  穿着一身迷彩服,挽起袖口正在养猪厂里干活的黝黑小伙,就是陈大爷念叨的小杨。小杨本名杨世宁,汉滨区早阳镇寨垭村人,2006年12月参军入伍,在部队参加过“南方冰冻灾害”抢险、汶川地震“堰塞湖”抢险,以及“奥运安保”,在军事训练和执行任务中表现突出,被授予嘉奖2次、优秀士兵1次、集体三等功1次。

  2008年,本打算留在部队继续历练的杨世宁,因为父亲重病需要做手术,不得不退役回家照顾父母。回家后,21岁的他在父亲的传授下接手种植魔芋,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



  “之前农户都是没有规模的种植,没有把魔芋当作经济作物来种植,后来我发现魔芋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粮食、玉米、大豆这些经济作物,本来我们山区的种植条件差,但是魔芋在我们陕南有很好的种植优势,我就想着到外面去学习技术,回来好跟大家伙儿一起种植。”嗅到商机的杨世宁,一头扎进了魔芋产业。

  给大家伙儿搞培训讲技术,成立种植基地,这一干就是六年,周围4个村的魔芋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先后带动周边乡镇1万多人都参与魔芋产业。杨世宁带着乡亲们一起创业,把一个房前屋后零星的种植,做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

  杨世宁说:“虽然我退役了,但是军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得当好排头兵,不光自己做好,我也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小康,一起享受魔芋所带来的效益。”



  作为汉滨区东宁魔芋专业合作社理事的杨世宁,魔芋产业做的风生水起。2014年,加工生产的大量魔芋产品,却迎来了魔芋市场的最低谷。一夜之间,杨世宁因魔芋低价亏损。

  “可以说从退役回来,我自己积累的资产,在2014年全都搭进去了,我在家里待了半个月没出门,记得最失落的时候,我就坐在那个电脑桌旁,翻看以前在部队的照片,想起和队友一起抗震救洪,流血流汗的经历,就是部队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突然激励了我,我想,不能再这样消极了,还是要出去跑,借不到钱了厚着脸皮去借,有困难咬咬牙坚持过去,就一定能够成功。”杨世宁说。

  魔芋市场行情持续低迷,走出低谷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又开始摸索养殖种猪。2017年,尝到种猪“甜头儿”的杨世宁,建起了自己的养猪厂。



  “有了自己的养猪厂,就可以给不能外出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也能规模化专业养殖,降低养猪的疫情风险。我就想着给他们送头母猪,可以持续产生价值,让他们在家也能挣点钱嘛!”

  “小杨的人品好,大家都知根知底的,我这家庭条件差,人家费这么大力帮助我们,又讲解又发药,我们养不好猪,咋对得起人家!”陈开兰说。

  不光村民不理解,杨世宁的家人也都不理解。“家里连送娃上学的车都是辆旧摩托车,还免费给村民送猪,每天早起接送腿脚不方便的贫困户到养猪厂上下班。两个娃一个月莫见过他爸!”看着累到腰间盘突出住进医院的杨世宁,他的妻子既心疼又生气。



  除了讲授养猪技术,杨世宁还给村民提供销猪渠道,让大家养了猪也不怕没销路。“慢慢地乡亲们看到我做的事,也就相信了。”杨世宁说。

  部队的历练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是军魂已经刻在了杨世宁的骨子里。“我会一直以军人的优良传统要求自己,不断壮大自己的产业,同时也要带动山区的农户,奔向小康!”杨世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