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要求老师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学生的作业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对作业的质量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为指导,在作业布置上,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作业布置就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学校要加强作业的互动答疑工作,这是提高作业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环节,学校需要在作业的设计方面做好专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作业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我们不能因为“减负”而淡化作业,甚至简化作业。众所周知,作业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拓展应用、反馈改进教学的功能,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作业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促进了自身协调发展,提升了操作、表达、运用、探究能力,甚至包括书写、布局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好的作业,对于教学工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促进其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相反,长时间的、不合理的作业,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作业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让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形式呆板、单一,书面作业、题海战术居多,口头作业和动手操作作业少;目标不明确,作业设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渗透性不强,不注意跨学科,例如单纯就语文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与当前大力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相悖;层级不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第一层级耗时过多,二、三层级目标相对薄弱;作业完成的封闭性。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忽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提出的单向性,作业中的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作业布置一刀切,没有梯度,不分层次。无视学生主体地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作业答案的绝对性和标准性,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中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业评价的片面性,学生只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教师说了算,只有对和错,缺乏个性化评价,学生很少获得作业的成就感……
那么我们当如何用作业这支小杠杆,来撬动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大星球”呢?这是摆在我们所有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需要我们各学科教师要尽快适应新常态,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在作业的设计上应当讲求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实效性。
第一、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作业,既不人为地拔高或降低要求,也不人为地扩大或缩小范围。教师一要明确教学目标、作业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分析与研究;二要研究通过哪些题目或题组,来达到巩固某个知识点、形成某方面技能、发展某方面能力与思维之目的;三要精细地分析拟布置的每个题目,明确它所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解题思路与方法、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该题目的训练价值与适用对象。
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改“狂轰滥炸型”作业为“精确打击型”作业。对教材练习或习题进行二次开发、调整、补充,自选、自编或改编作业;设计作业要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协调发展为目标,形成后置型作业与前置型作业、巩固型作业与探究型作业、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的作业体系。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教学质效。教师的作业设计写入教案,学校要求教师制定作业布置公约:家庭作业要紧扣“三点”(学生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保“三不”(不随意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时间和难度超负荷作业),做到“三明”(设计意图明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效果明显)。
第三、加强作业指导,为学生高效完成作业提供技术与制度支持。作业指导的重点: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自己能做和值得做的题目;二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分类完成作业,以数学作业为例,对“一眼就看穿”的题目,看二下就过去;对“想一下就会的”题目,想一下就过去;对没有把握的题目,给出完整的解答;对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题目,要舍得花时间分析解题的思维障碍、难点,以及这些障碍与难点是如何克服的;对明显超越自己基础与能力的题目,要学会放弃;三是指导学生在作业前复习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四是建立学生作业经验与方法交流制度;五是建立作业评估制度,要及时评估学生自主作业的效益,对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面对面的分析、诊断、督促;六是建立教师“下水作业”制度,明确科任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要亲自按标准格式操作一遍,进一步感知和明确学生完成同类作业需要的时间和注意的事项。
第四、建立“作业超市”,由学生自选作业。教师创建“作业超市”,提供丰富的、可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的、有教育价值的和训练价值高的题目,把作业做什么、做多少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改革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情,从数量、难度、形式等多方面,既保证教学质量,又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作业布置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对于巩固基础类作业,要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作业要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作业数量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要创新作业形式,孩子每天都学习新知识,针对实际,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有新意,切忌千篇一律。例如四年级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之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做一做:用纸条或木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找一找:日常生活中,那些平面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些平面图形是梯形;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那些特征,梯形有哪些特征;涂一涂: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平面图形并涂上不同颜色。这样的作业加深学生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认识和运用,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推行“阳光作业”,加强学校对作业的管理。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学校要对作业来源、数量、方式、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等公开公示,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推行“阳光作业”的目的:一是控制作业数量,因为很少有教师承认自己留作业多;二是促进教师精选、自编、改编作业题,防止机械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三是交流教师在留作业方面的经验;四是督促教师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作业政策”。在操作层面上实行任课教师把当天作业设计和布置情况发给年级备课组长,备课组长依据学校作业管理要求审查教师作业设计质量是否达标,数量是否合适,将审查意见发给教师,教师修改完善后,发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收集齐各科作业布置后,总体计算和考虑,各科作业总量时间是否符合不超过一个小时的规定,如果超时,可与各科教师协商,再精简作业,最后由班主任统一布置给学生,并在年级组群里及时公示,年级组长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对于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
总之,学生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促进其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在落实“双减”工作的当前,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业设计创造性、探究性,不断地提升作业设计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用优质的作业实现学生学习上的减负、提质和增效,让学生在学习上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汉滨区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