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签了到,主管教学工作的刘平副校长就打电话通知我们去送教。他叫我们其他人不开车,说在共进山里山路崎岖狭窄,不好走。刘校长亲自开车,大约早上八点多出发,据说多处会堵车,所以要早走。一行五人,大家在车上交流了几个残障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状况,刘校长一再叮嘱要把孩子的表现,和家长交谈的情况记录详细。对于送教上门,也要做好提前计划方案,写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案,这么难行的路,去一次就要确确实实对孩子,孩子的家庭有所帮助。
车子从张将路口绕行一直到杨寨的山路上,一侧靠山,一侧是悬崖,路面崎岖不平,坑坑洼洼,有时把人从座位上弹起;而盘山的路又陡立,让人望而生怯,几乎是竖立着的“S”。同行的朱照东老师问我“害怕不?这路你敢开不?”我老实说,“真不敢”,我早已紧张的不敢说话。行至又一个转弯处,遇铲车施工,刘校长后退相让,结果没注意到右后侧边立有一钢柱,钢柱被撞歪,所幸车子没有大的创伤。 就这样走走停停,太阳出来了,大家都庆幸遇到天气好,到了目的地已经是中午。
送教上门的对象是个女孩子,女孩按正常年龄应该上初二了,女孩的父亲是失语人,但智力正常,母亲智力精神方面都不好,有两个妹妹,其中一个妹妹也同她一样,无法正常上课。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一大家人。李娟老师还没下车,就叫她的名字,奶奶和孩子立刻迎上来。李娟老师给她拿了一包面包牛奶等零食和一些跳棋弹球等玩具,女孩高兴地接住。我们交待她要和妹妹们分享,她用不真切的话语回应我们,大抵意思是会和妹妹们分享。然后我们几个老师分别给上了音乐,语言文字,游戏体育课和土壤认识课。此时,孩子乖巧,安静,能跟着老师们学习比划着,似乎懂事多了。“懂事”是和去年相比。去年好像是个深冬,记得当时我们是穿着羽绒服的,小姑娘光脚不穿鞋楼上楼下的追打她的妹妹,并且发出刺耳的叫声,而且不靠近我们,给她上课,也把棉袄领提起把整个头包住,不敢看人,更不会眼睛进行交流。以至于我们就是给她拍照片都取不到正面。但她毕竟是个小姑娘,她也爱美,当时我看她指着我头上的珍珠发夹嘴里哇哇叫着,眼睛里流露出想得到的深情,我便将那个发夹送给了她。并且问她,还记得我吗?我送你的发卡呢?她似乎想起我了,模糊的声音说道:“发夹坏了”。我告诉她对喜爱的东西要珍惜,不能随意破坏。她点头笑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懂了。因为每次来送教都是我们几位老师,她对我们可能更熟悉一些,凑近对着我们呵呵笑,显得开心和亲近一些。今天十分的配合,教什么学什么,虽然慢,不真切,老师们还是很开心,明显感觉到了这孩子的进步。合影时,奶奶给她把头发梳整齐,我和李娟帮她把衣服整理整齐,大家分别夸她的进步表现,她居然流露出一丝丝的羞涩和一丝丝的兴奋。去年我们走的时候她还偷偷给老师塞鸡蛋,说明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善意和爱。也许她的头脑中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可对我们正常人的爱和善良表达了接受和好奇。爱是唤醒,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初心,一切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走的时阳光已很暖,孩子和爷爷奶奶与我们挥手告别。
回去的路上依然很崎岖,从包河到早阳,山间有在修高铁的工程车屡屡与我们“狭路相逢”,完成了任务时,大家坦然欣赏山色美景。窗外色彩斑澜,红黄绿青墨紫,山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有无法察觉的变化,就像我们教育的阳光已经温暖到了每一个花,然而还是有的花在积雪下困顿,无法正常绽放。相信假以时日,阳光普照,积雪散尽,温暖如春,那些迟开的花终将露出笑脸。让我们怀揣暖阳般的爱心,一起探索,一起追寻,在教育强国的路上有我们的坚实脚印。有人说,蓬莱不可得,弱水三千里,而我说我们已经行进在这路上,有雨雪,有阳光,更有希望。(通讯员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