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路初中的听课与感悟
从10月18日起,我就和武进区人民路初中的老师相识于课堂,相交于课改,相知于教研。在相遇、相识、相知中聆听、记录,在交流、探讨、碰撞中感悟、思考,开启我诗意的修行。
修行中,我结合老师的课堂教学,从教材内容到编者意图,从教法选择到学法指导,从情境引入到新知探究,从练习反馈到拓展延伸,纪录了教学环节的处理,挖掘了教学过程的亮点,既肯定了好的做法,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听课与感悟用日记纪录下来,作为个人修行与美好相遇的见证。
武进区数学教材是苏科版,和人教版的编排顺序区别较大。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教学的导入、探究、练习和人教版就有所区别。因此我的听课就从熟悉教材、了解教情和学情入手,做到有目的、有针对地听课、研讨、交流,达到教学相长。
我认真地研读教材、课标,开始我的听课六部曲。
一是阅读教材、参考教辅,熟悉单元教学内容;二是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三是静心思考、体会意图,自我设计教学环节,四是查看教案、课前交流,了解教者教学思路;五是专心听课、深度参与,注重观察师生活动;六是及时记录、点评得失,反思交流教学感悟。
每节课下来,双色笔的听课记录都是满满2页,有教学过程,有肯定评价,有改进建议,有教后反思,还有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
每次的研讨都是从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落实谈起。结果目标中的“知道、认识、能、会、运用”等知识技能达成情况,过程目标中的“经历、体验、感受”等思想方法、活动经验渗透及达成情况。
结合教学内容,情境导入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新知探究应紧扣目标、突出重点,问题设计应具体明确,点拨、引导、评价要及时跟进,通过举例、辨析、探究、拓展等形式导教导学;练习巩固应做到讲练结合,紧扣目标适当拓展,不得拔高学习目标;课堂小结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还应关注情感态度目标,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的渗透和积累。
这些框架式的交流,是我每次研讨的必修课,目的就是让老师紧扣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规范流程层层递进,因为我指导的都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他们思想活跃、热情高,但经验不足,期待着老师的指导和点拨。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就想感受骨干教师的风采,好对青年教师做更深入的指导。
校长给我介绍了学校的录播系统,通过直播可以观摩课堂教学,同时推荐了几名老师。查看课表,又想和新教师亮相课对接,通过录播系统锁定施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是《立方根》。
听课10分钟左右,一位严谨求实、功底深厚的骨干教师形象就在大脑中勾画出来。施老师注意了概念的解释和辨析,强调读法记法的同时与平方根做比较,数学的文字、符号语言叙述精准,例证规范完整。随着听课的深入,我情不自禁的融入教学之中,他做了什么,准备做什么,问题怎么处理,跟我的预设和判断有许多相似之处,对负数立方根结果的处理,即重视概念的应用又注重结果的反馈比较,其中的列表、计算、求值等过程,学生在交流、说理、纠错、完善中经历了过程方法,掌握了知识技能,获得了情感体验。课堂练习时,他挖掘教材隐含的知识做了恰当的拓展,同时和平方根进行比较,强调易混点和易错点,真可谓“细微之处见功夫”。
可巧,与施老师偶遇。这时的他,早已没有课堂中的严肃认真和侃侃而谈,而是和颜悦色、娓娓道来,我们聊教学,聊经历,聊对课程的理解,聊对新教师的培养,在交流与对话中,又有了深刻的记忆。
短短3个周,我听课20多节,研讨交流30余人次,人民路初中老师的个人素养、勤学态度、敬业精神,是我诗意修行的动力,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厚德明理,知行合一”的校训,谱写着武进教育的美好明天。(汉滨区教研室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