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病毒、蚊虫……安康疾控最新健康提示!

时间:2023-07-05 08:28  作者:源自:

7月盛夏,高温酷暑,天气炎热。高温高湿环境下,各种细菌、病毒和蚊虫也比较活跃,为各类疾病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安康疾控在此提示,除了要继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外,还需要重点关注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热射病和媒介传染病等相关疾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2至10天,平均3至5天。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3岁以下儿童发病风险最高。病情大多比较轻,临床表现为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通常7至10天就会痊愈,极少数患儿病情恶化迅速,会出现并发症,如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图片

1.接种手足口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发生最可靠、最有效的措施。

2.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在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必要时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液。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经常对儿童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可使用84消毒液进行浸、洗、擦、洒、泼。(浸:浸泡儿童衣物和儿童床上用品; 洗:洗儿童玩具和抹布;擦: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抹布擦洗儿童容易接触的桌、椅、板凳、门把、扶手、台面等物体表面;洒:将用过的消毒液水洒地;泼:将用过的消毒液水泼入粪便、垃圾)



食源性疾病

图片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随着气温的升高,食物易腐烂变质。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致病菌容易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熟煮透、食物煮熟后受到带菌容器污染、食品加工工具及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污染食物,食用后均可引起发病。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预防措施:


1.保持清洁:餐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2.生熟分开:在加工和储存生熟食品时,刀具、案板、器皿等要分开,不能混用。冰箱内熟食放在上层,生食放在下层,避免交叉污染。

3.烧熟煮透:肉、禽、蛋类和海产制品要充分烧熟煮透,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可根据实际适当延长时间。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冰箱冷藏;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不宜放置过久,应尽快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5.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食品制作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挑选新鲜、清洁和有益健康的食物;水果和蔬菜生吃前要彻底清洗干净;不买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6.慎食街头熟食:购买熟食一定要到有合法资质证照和冷藏设施的超市或零售店购买,购买时要观察其色泽、气味,尽量少购路边摊贩出售的自制熟食、凉拌菜、豆制品、生食海产品等食品。




热射病

图片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预防措施:


1. 躲避烈日。首先就应该躲避烈日,在炎热夏季时,尽量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出行。老年人群,孕妇又或者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加应该减少外出。

2. 准备好防暑必需品。如果需要在户外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建议备好防晒用具,如涂防晒霜,戴宽檐帽、充足的水;穿宽松透气浅色服装,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高温时驾车出行,离开停车场时切勿将儿童和宠物留在车内。

3.科学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可每隔15~20分钟补水200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大量出汗,要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当饮用糖水或运动饮料。

4.注意散热。可以用冰毛巾擦身体或是风扇进行物理降温。炎热难挡时可用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把手腕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5秒,有助降低血液温度。

5.保持充足的睡眠。日常夜短的夏季更容易会感觉到疲劳,拥有充足的睡眠更能够放松身体的各个系统,不仅可以预防中暑,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工作,除此之外也一定要补充营养,多补充高蛋白食品。

6.时刻观察自身情况。长时间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一定要时刻观察自身情况,一旦出现了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及时转移到阴凉处,及时降温。对于出现严重中暑症状的病人,必须立即送院救治。


病媒生物防制

图片

病媒生物指的是能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的生物,主要是“蚊、蝇、蟑螂、鼠”四类生物,我们统称为“四害”。夏季来临,病媒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它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叮咬、污染食物、毁坏建筑物等危害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且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常见的有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出血热等传染病,如果不注意预防,可造成聚集发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预防措施:

图片

1.做好三防设施建设。家中安装好纱门、纱窗、蚊帐,下水道加盖板,堵洞抹缝,防止鼠、蚊蝇等进入室内;同时使用诱蚊灯、诱蝇笼、蟑螂屋、粘蟑纸、粘蝇纸、杀虫剂等灭杀入侵病媒生物。

2.做好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定期清除家庭及住宅周边积水,水生植物容器或其它积水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及时清理腐败动植物,剩菜剩饭,保持舍内环境、家畜、禽舍等卫生。

3.做好个人防护。去野外时宜穿浅色的长衣长裤,裤腿选择收口的或者扎进袜子里,不给蚊子钻进裤腿的可乘之机;避免穿露趾的凉鞋,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避免到不洁的水域或草丛中游玩;不在潮湿的树荫下、草地上、凉亭、垃圾站逗留,可随身携带驱蚊水、清凉油、中药驱蚊香囊等驱蚊产品增加保护。前往虫媒传染病高发地区或国家时更应该注意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