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都住在一个组上,我种地,他们也种地,我娃子上学,他们的娃子也在上学,可是他们先后都把房子给买到了新村,就我还住在山上,我也不懒,为啥就混的不如他们呢”。夏远成很是不服气地说道。
老夏原居住在白河县茅坪镇联合村的后高山上,家中5口人,妻子体弱多病,两个娃子上学,领养的兄弟七十多岁,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为了让家人生活的幸福,他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和好的致富门路,尽管付出了很多的汗水,但是始终没有实现富裕的梦想。
2014年,村上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要强的老夏在被评为贫困户后,原本性格爽朗、热情豪放的他变得不爱说话了,偶尔说几句话声音也没原来粗了,原本就因辛勤劳作而微驼的背更为弯曲了。不服输的他,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贫困户这顶帽子给摘了。之后,勤劳的他更是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风里来雨里去,一心就想着早点达到脱贫的标准。
2015年底,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老夏每年尽管种了很多亩地,但是收益始终不行,由于缺乏技巧,种甘蔗烤的酒度数不高、口感不好。第二年一开春,就动员他去参加酿酒技术培训。当年他就试种了5亩地的甘蔗,经过培训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的他,年底烤的酒不仅味道醇香清冽,而且余韵无穷,很受人喜爱,1000多斤酒几天就销售一空,当年就增收一万多块钱。尝到甜头的他,2017年、2018年每年都种了十几亩地的甘蔗,每年净增收两万多块钱,数着卖酒挣来的钞票,老夏乐的合不拢嘴。
为了帮扶老夏多渠道增收,驻村工作队引导他利用甘蔗的叶子和废弃的酒糟来养牛,他说干就干,通过借鸡生蛋的方式,将邻村亲戚家的母牛借来饲养,产下的牛仔归他,经过几年的拾掇,现在他的牛已经有8头了,其中有5头已经两岁了。2017年年底,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也如愿地把房子给买到了新村。搬下高山后,他干得更有劲了,种的甘蔗、养的牛也更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辛勤劳作,老夏在2018年如愿地达到了脱贫退出标准,经过民主评议等程序,他成功地把贫困户的帽子给甩了。在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后,他的腰杆似乎直了许多,说话的嗓门似乎也大了许多,整个人似乎也精神了许多。
2019年,他在村上的一次道德评议大会上感慨地说道:“当贫困户并不是啥光彩的事,好脚好手的去当贫困户,只能说明你混的不如人,好日子都是自己奔出来的,现在的政策这么好,给我们这么多帮助,只要好好地干,脱贫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