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在白河县中厂镇顺利社区的紫熙木瓜产业园,村民们正忙着给木瓜除草、刷白,园里一片繁忙景象。“就近在家门口务工,一年能挣两万多,比出去打零工好多了。”贫困户王同国乐呵呵地说。长期在木瓜园里务工,他不仅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而且稳稳的巩固了脱贫成果,去年家庭人均收入达6965元。
“企业创办以来,乡亲们一直非常支持我,能在土地流转、木瓜收购、用工这一块儿,给大家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我也很高兴,这也是我当初回乡创业的一个初衷。”紫熙木瓜产业园负责人雷银礼说。他早些年在河南平顶山煤矿工作,2010年回家时发现家乡的光皮木瓜品质非常好,却被村民们当做初级农产品销售,没有进行精深加工,附加值很低,从中看到商机的雷银礼决定回乡创业,开发木瓜产品。在县镇的大力支持下,雷银礼成立了白河县紫熙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并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共同开发木瓜制品。目前已开发出木瓜果脯、木瓜红酒、木瓜罐头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200万元左右,同时辐射带动3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中厂镇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结合木瓜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市场主体聚集等优势,着力打造“木瓜小镇”,真正让木瓜产业成为实现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木瓜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落户石梯社区的两大木瓜深加工企业正全力建设中,投产之后,年可带动周边1000余户易地搬迁群众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阳春四月,春茶吐翠。中厂镇新营社区从茶园到茶厂,春茶生产一片繁忙,茶叶产品货畅价扬。村民操和成夫妇俩刚从纪家坡的茶叶园里回来,准备把今天采摘的茶叶送到圣雨峰茶厂里去。“我和老婆子一天下来能采七八斤茶叶,回去路上就直接送到圣雨峰茶厂去,省时间来钱也快,两三个月就能挣万把块钱呢。”操和成语气欢快,脚步轻盈。
操和成口中的圣雨峰茶厂,是能人田昌洪创办的集“产、制、品、销”为一体的茶企业。据田昌洪介绍,茶厂主要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提供就业岗位,指导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保护价收购贫困户茶叶鲜叶。
“我们村地处后山,土壤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种茶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采茶制茶。现在圣雨峰茶厂和跟前的几家传统手工制茶人都收购茶叶鲜叶,村民每天光采摘茶叶就能挣一百多块。”新营社区支部书记陈锦兵说到。据了解,新营社区目前种植茶叶1200多亩,其中村集体茶园800多亩,村集体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
种植业蓬勃发展,养殖业也欣欣向荣。大坪社区桃子沟庆辉畜牧养殖场,清晨暖暖的阳光温柔的洒在山林间,一头头健壮的黑猪正在撒欢觅食。黑猪养殖是大坪社区在探索脱贫致富路上引进的一大特色产业。
“林下养殖比传统的圈养更生态、环保。我们采用纯农家饲养方法,全靠喂养粮食并实行自由野养,牲畜生长周期18个月,超过饲料喂养牲畜生长周期时间3倍,虽然成本高出很多,但是却是最健康最地道的肉质食材,让百姓吃上纯农家的放心猪肉是我们饲养场的忠实承诺”。据养殖场负责人李杰介绍,目前养殖场流转林地2300余亩,建设养殖圈舍1800平方米,养殖黑猪700余头、毛驴20余头,实现产值200余万元,还种植茶叶400余亩,带动贫困户39户,106人走上产业精准脱贫路。
“养猪创业,帮扶脱贫,李杰他们不仅提供籽猪、技术培训,还定向收购,解决了我们村部分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给我们村带了个好头啊!”提起李杰,大坪社区支部书记柴伦常赞不绝口,“现在很多村民都看好黑猪养殖,我们村的老曾在黑虎垭搞洞法散养汉江黑猪,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大坪黑猪的名头算是打出去了。”
发展产业,是扶贫的根本之策,而选准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一招。中厂镇紧扣“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将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三个一万”产业发展战略,以高标准打造“黄(光皮木瓜)、绿(有机绿茶)、黑(汉江黑猪)”三大农村现代农业为目标,分区域建设万亩木瓜基地、栽植管理万亩绿茶园、散养万头汉江黑猪,不断挖掘市场潜能。如今,随着光皮木瓜、茶叶、黑猪等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中厂镇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了特色产业发展的“顺风车”,靠着土地入股、进园务工、入社分红等多种途径,在村集体和产业大户的带动下,不仅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路也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