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县委办坚持“四个到位”扎实做好包联村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进一步加强驻村联户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股股长及派驻第一书记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名分管领导负责牵头抓总,并担任包联村总队长,重点围绕安排部署、选派管理、帮扶成效、驻村联户、新民风建设、社会扶贫网、工作创新等指标任务,强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责任、工作落实。每季度专题研究1次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每月到村入户开展工作,由班子成员带队分批次进行,并结合阶段重点工作实际制发《近期脱贫攻坚入户帮扶工作提示》,以适当形式组织干部学习掌握相关要求,确保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现象发生。
二是人员保障到位。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向包联村(中厂镇新营村)派驻工作人员2人,其中第一书记1人,因期满轮换调整工作队员1人,驻村工作队继续保持在7人以上。动员7个股室、干部职工22人,开展结对帮扶109户贫困户,尽锐出战、倾力帮扶,针对两名帮扶干部因工作调动可能影响持续帮扶的问题,及时对接镇村和县脱贫办,调整更换两名帮扶干部,切实做到帮扶工作不断档,贫困户全覆盖。
三是统筹谋划到位。坚持计划先行,有序有效帮扶。为增强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按照每年新营村脱贫攻坚任务实际,制定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责任书,帮扶干部个人根据户情实际,制定帮扶责任书。今年受疫情影响,为降低风险减少接触,对帮扶方式进行及时调整,加强与贫困户的电话、微信联系,实行帮扶干部入户测体温签到制,并对两个安置点进行消杀,确保了疫情期间帮扶高效安全。坚持“三业”并重,巩固脱贫成果。在产业上,确立以茶叶、木瓜和魔芋为主的中长期产业,夯实以黄心洋芋、甜杆酒、土蜂蜜为辅的短期产业,建立“市场主体+X+贫困户”的机制,将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通过入股分红形式实现提质增效,每年争取3-5万元用于产业发展,近年来,累计协调争取资金20余万元;在就业上,鼓励引导外出务工,提供技能培训务工信息,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8户352人,有劳动能力的180余人,其中有120余人稳定就业,30人被选聘为公益岗,剩余劳动力通过在市场主体、合作社等打零工实现增收,今年4月份,组织茶园管护技能培训370人次;在创业上,积极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新成立涉农公司1家,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1家。坚持问题整改,确保任务清零。扎实做好“三排查三清零”,结合县委印发的《整改方案》,县委办梳理了7项具体整改任务,配合包联村做好整改工作,在信息核查方面发现疑似问题53条,各级反馈问题整改27个,目前,已全部实现清零。坚持“月帮办”制度,增进干群感情。持续开展以“三问五帮”(问发展意愿、问生活生计、问民情民意、帮助发展产业、帮助办理证照、帮助落实政策、帮助调处矛盾、帮助销售特产)为主要内容的“月帮办”活动,有的干部帮助贫困学生联系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有的干部帮助销售土特产,有的干部协助办理住院报销、慢病证等。目前,已累计为新营村群众帮办各类实事小事300余件,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四是激励考核到位。充分运用《白河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印发了《县委办公室干部职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实行加减分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与个人职务晋升、评优评先、考核奖励等挂钩,让干好干坏不一样。注重选拔在脱贫攻坚一线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近年来,县委办先后3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被县直机关工委命名表彰为“互联互助”助力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被市委授予“优秀第一书记”称号,曾经参与驻村的两名工作队员被晋升为四级主任科员,极大的增强了干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