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仓上镇结合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瓜王”评选比赛,在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开展拍卖促销活动,拍卖现场,我镇30余家市场主体,商贩菜农展销自家的农副产品。东庄杆儿酒、石关板栗、天宝绿壳乌鸡蛋、秦丰黄牛肉、金针、木耳、香油、蜂蜜以及刚从园子摘来的新鲜蔬菜等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他们蜂拥而至,争相购买,而现场未销售出的展品,也被镇机关单位食堂打包带走,不一会儿的功夫,这些农副产品就被一扫而空了。连日来,这样的热闹场面在红花社区、裴家社区、农庄小区陆续上演。
在红花社区促销现场,数十户村民带来的尖椒、豆角,板栗、木耳、拐枣酒、菜籽油、花生油、猕猴桃等各种特色农副产品,地道的农家土货摆上展台,实在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来,看一看,我这干笋、金针晒得金黄亮色的,好储存,哪个需要买一点?”红花村村民程少秀用土话介绍自己的“干货”,引来了一群赶场人,她带来的一袋干笋品相好,颜色亮,喊价80元1斤,刚一亮相,就被几个识货客“抢”了个精光。
扶贫促销,为农户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让村民们平时想卖的土特产品有了“出路”得以升值。仓上是酿酒之乡,在裴家社区农产品促销专场,附近几个村的农户把自酿的拐枣酒、木瓜酒、甜杆儿酒大壶小罐的搬了出来。好酒迎好客,双节即将来临,“土”酒也是一家一户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引得大家纷纷品尝购买。而得益于促销活动,农家园子种的瓜果蔬菜也成了抢手货。
“这花生白亮亮的,干净还饱满,给我来二十斤”,“我也要十斤”。好物有好口碑,顾客是最好的宣传。裴家村十组朱道兰带的一百多斤花生,不用自己叫卖,抢购的人群把她围起来,十几分钟就露出筐底,朱道兰心里乐开了花,赶紧叫“当家的”骑上三轮车回家再取一袋。与朱道兰一样心里乐的还有贫困户张忠胜,自从新玉米上市,他每天骑着三轮车卖烤玉米,平时生意好时能卖一箩筐,这次他做足了准备,带来的两筐玉米不够卖。
以购代捐,爱心消费,是扶贫促销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一处摊位前,贫困户邓顺琴家的小白菜、茄子、豇豆等时令蔬菜吸引了众人眼球。她的母亲是个残疾人,平常都是她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卖菜,这次,邓顺琴的菜卖的比以往多,比以往快,也比以往价钱好,就连最后的一点“剩货”也被政府干部丁臻给打包带走。“多亏政府为我们着想,促销活动帮我们解决了买卖难题,增加了收入,以后我还要多种菜。”邓顺琴高兴地说。
19日下午,农庄、马庄促销专场刚开始,突然下起雨来,让赶场购物的“光头”村民猝不及防,四散避雨。附近的居民则拿来雨伞继续选择各人需要的农产品。虽然天公不作美,但对养蜂专业户吴世军来说,这次可是打了个漂亮仗。听说小区有活动,他随便带了一箱蜂蜜来试试运气,没想到一搬上展台就被几个人给分了,没抢到货的纷纷找他加微信留号码,相约送货上门。“我养了两百箱中华蜂,一年有一千六百多斤蜜,能卖十万块钱,要都像今天这样,也不用找别处去卖了!”吴世军兴奋地说。
近期,我镇组织镇村干部、帮扶单位、镇直单位及镇域60余家民营企业和经济主体积极参与消费帮扶活动,购买扶贫产品上万元,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通过农副产品促销,使绿色农产品价格更优,农民创收增收信心更足,产销对接更有活力。借助消费扶贫活动,把优质、生态、安全的农特产品带出乡村、推向市场,在巩固农村脱贫成果的同时,也满足了旺盛的群体消费需求。
为落实落细中省市消费扶贫工作部署,仓上镇将以专场促销为引擎,着力落实帮助贫困户直销、新型经营主体统销、政府及单位团销、线上订销、市场营销、社会力量带销的消费扶贫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推动社会供需有效对接,让农民手中的产品升值增效。
“消费帮扶不是搞几场活动就完成的事,需要长期坚持,形成按时赶集,逢集交易的买卖习惯,也鼓励群众在居民广场,社区街道依法守规的发展‘地摊’经济,市场活了,老百姓收入也就多了!”镇长清晰勾勒着如何持续有效的助农增收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