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 爱国奋斗】仓上镇:盘活撂荒地,奏响致富曲

时间:2021-05-26 08:57作者:李玖国 黄菲来源:仓上镇

时下,仓上镇红花村三组山上机器轰鸣,新翻的300亩土地里,10余名农民工人忙趁农时,挖沟、放种、施肥、埋土,种植出一行行的魔芋。

今年64岁的文兴庆是红花村三组村民,他家有4多亩耕地,孩子都外出务工,自己平时在镇里打些零工,家里的地无人耕种,已经撂荒四年多了。

“看着自家地里长满了杂草,好好的地被荒废了,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现在好了,公司将我们撂荒土地流转了,我不仅能收到租金,还能在这里打工赚钱,每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我这心里也畅快多了。”文兴庆告诉我们。

仓上镇是传统产业大镇,上世纪90年代,烤烟、蚕桑产业曾经是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国家政策、市场调节、产业布局等其他因素影响,该项产业逐渐萎缩。农民多年来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甘蔗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这些农作物投入大收益小。脱贫攻坚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多数村民搬迁到集镇和社区居住,年轻劳力经过技能培训,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力的缺乏导致耕地撂荒,造成了很多土地资源的长期闲置。

自撂荒地整治以来,仓上镇实施以乡村振兴为抓手,通过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

今年年初,仓上镇飞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红花村、仓坪村58户300亩撂荒地进行开发治理。经过工人们一个多月的翻种、除草、施肥,闲置的撂荒地被盘活成“金土地”。

“种植时,沟要挖深至25公分左右,这样能保护魔芋根茎夏天不被晒坏,冬天不被冻死。其次,放种时,魔芋要向南倾斜,防止雨水囤积在根茎上,导致根茎腐烂,最重要的是肥料要另行起沟,达到“种肥隔离”。”5月12日,镇政府邀请县农业局农技专家到红花村三组的田间地头,现场教学为工人们讲解魔芋种植技术。经过农技人员详细的讲解,工人们迅速掌握了种植要领,不一会的功夫,地里栽种下了一行行整齐的魔芋。

发展魔芋种植虽是一项长效产业,但魔芋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只要做到科学种植,精心管护,亩产收益可达上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镇党委将2021年确定为“产业建设提升年、招商引资突破年、全域旅游推进年”,要求党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长每人至少引进落地一个招商引资项目、谋划一个旅游项目、包抓一个重点投资项目,切实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融资营销及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目前回村“种地”已成为新时尚,很多外出能人都积极返乡创办园区,发展特色产业。

红花村八组的赵永宝就赶上流转撂荒地的第一波热潮,新年伊始,他流转了本村25户200余亩撂荒地,栽植矮化香椿,间套魔芋,发展林下经济。“只要效益好,我一年就能翻本!”赵永宝笑呵呵地说。

培育农业园区,发展特色经济,让撂荒的土地再次被复耕,不仅使得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被充分利用,还可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即盘活了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让群众增加了收入。初步统计,仓上镇70余家农业园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撂荒地3000余亩进行复垦,着力解决了农业土地资源闲置问题,让土地“活”起来,帮群众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