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26岁的张绪顶按照组织安排,带领15名村民组建了反沟大队林场。往后的18年间,这群平均年龄20出头的小伙子们扎根荒山,餐风露宿,育苗植树,用青春和汗水将昔日的荒坡变为林海,让绿水青山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从反沟林场旧址俯瞰,山峦耸翠,林木成荫,一排排挺拔的松杉像战士一样,英姿勃发屹立在黄土上。谁能想到,这一望无际的林海,当年还是荒山秃岭。受历史上三次森林砍伐大浩劫影响,1978年以前,张绪顶所在的反沟大队60%的面积都是荒山,是全县森林毁坏重灾区,水土流失严重,庄稼难活人也穷。时任反沟大队长的张绪顶深深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当年秋天,按照组织安排,他组建了反沟大队林场,用5.4亩水田率先尝试育苗。
据张绪顶介绍,以前没有育过苗,他们跑到县林业局找到老林业干部,请他们来现场指导,要求先整好土地,平如镜细如面,还要能放水,草不能过寸。在县林业干部的尽心指导下,他和同事们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照顾苗圃,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当时雨水不够,我们就想办法引河道的水,去给树苗抗旱。就是大太阳的时候,云头再高,我们中午有时不吃饭都还要招呼那个水,非要把苗圃田管理好,不能旱到它,荒到它。从山上、崖上挖那个小道,往苗圃田里引水灌溉,那时连管子都买不起。”林场老职工康国才介绍说。
凭着苦干实干的韧劲,反沟林场成为当年全县301个大队林场里唯一育苗成功的林场。这珍贵的5余亩树苗被种在周边15华里的荒坡上,成活率超过80%,极大地鼓舞了张绪顶等人植树造林的信心和决心。从1979年到1997年,他和同事们放弃了外出打工的高薪,带着家人一心扑在种树上。
据林场老职工纪宏道讲,别人在外地打工能挣高工价,他们不羡慕,他们志气立定了,要把反沟绿化好,立志做好绿化卫士。
到1997年,张绪顶等人累计育苗313.8亩,出圃四千万余株,育林面积达13.7万亩。荒山变林海,绿野满苍穹,白河大地重焕生机。张绪顶和反沟林场也成为闻名全国的造林先锋,先后获得“全国青年绿化祖国突击队”、“全国绿化先进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类中省表彰荣誉称号。1991年、1998年,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先后两次来到反沟林场,看望慰问张绪顶和林场工人。如今,张友发等林场子女担起了父辈的使命,种树成为黑龙村(原反沟大队)的优良传统,护树成为自觉践行的村规民约,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园林花卉、林下养殖等产业致富增收,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绿水青山的甜头。
目前,构朳镇黑龙村共有公益岗护林员17名,守护着黑龙村15000余亩的山林。“前人栽树,后人歇阴,这也是给晚辈、后辈人打好基础,我们尽最大力量要把这个林管好。”黑龙村护林员张绪发感慨到。
近期,在构朳镇黑龙村再次见到当年造林的老职工,他们从昔日年富力强的壮小伙儿,成为现在年近古稀的老人。谈论起当年多次被国家级领导陈俊生及相关省市领导接见的场面,老人们脸上无不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林场老职工纪宏道激动地说道:“我们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我们的头发变白了,我们人也变老了,但是我们植树造林的决心永远不会变。”
虽然年近70,但张绪顶老人一直没有停下种树的脚步。他说:“我想着老了也没其他啥事儿干,好像怕失了业一样,没有活干了我想我还是干老本行。不管值钱不值钱,都要朝下干,植树造林是好东西啊!别人都说寸木有用,它能把所有的荒山都变绿了,能把水土保持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支书,张绪顶同志从年轻到耄耋,时刻响应党的号召,脚踏实地,用青春和汗水践行者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是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