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村是仓上镇一个后山村。以前,村内的几家市场主体都缺少规模和发展后劲,而村集体经济更是“白板”。柜里无米巧妇愁,家底儿空办事难,历届村干部为此是伤透了脑筋。
如何让集体的“腰杆”挺起来?东庄村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根据村内山高林茂适宜特色种植养殖的自然条件,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2021年,东庄村把黄姜、黑猪定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两大产业基柱,以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兴办村级集体企业,让“大家”的家底厚起来。
因地制宜兴产业
初春时节,走进白河县仓上镇东庄村种植养殖经济示范园,猪的“哼哼”声顺风传来。待到近前,黑压压一群半大猪架子在饲养员的指挥下,追逐嬉戏着向山上“开拔”,看见了生人,便“哄”一下钻进林地深处。
汉江黑猪是白河地方传统品种,经过培育改良,具有温顺好动、宜圈宜放、适应性强的特点。东庄村利用广阔的山林资源,改圈养为散养,黑猪辅食山果野草野菜,有规律的野外运动,肉的品质更鲜活,更环保,也更有市场前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去年成立了种植养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起了可饲养1000头猪的圈舍厂房,春季先引进500头。现在采取的是订单‘代养’形式,按照协议,每头猪回收后有500元收益,村集体毛收入就有25万元,减去人工、饲料等各项成本费用,其余都是公司的资金积累!”东庄村第一书记李玉兴介绍说。
再看山坡上层层叠叠的黄姜产业园里,去年底,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种下的黄姜,已经开始发芽,趁幼苗还没出土,村上就组织劳力就地取材,把山上大量闲置的竹竿、细木棍收集起来,给黄姜插杆搭架,为春夏田间管理做好准备。村支书王兴堂指着插满了竹棍树枝的黄姜园告诉我们,东庄村山高向阳,土质气候都适宜黄姜生长,以前,山上就盛产野生黄姜,所以成了村集体发展产业的首选项目。去年冬季开始整地、引种,一共种了237亩。
村企合力有后劲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农村要实现共同富裕,集体经济必先充实壮大起来。话是这么说,但要办村集体经济实体首先是土地问题。2021年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确立了黄姜、黑猪发展项目。选址、开会、宣传动员、土地流转、资金补偿等一股脑的事情,干部们磨破了嘴皮跑细了腿,最终达成协议,全部流转了一个村民小组的857亩山林平地,使闲置资源有了利用价值,集体经济也有了自己的“发挥”之地。
发展集体经济,以村党组织为“引擎”,企业为主体,村民做股东,找准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途径。东庄村“两委”在着手产业项目之初,多次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充分讨论,以全村1338名村民为股民,集体经营,盈利分红。同时以集体经济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从事黑猪养殖。村集体对家庭养殖户的产供销提供保障服务,使集体经济和农户个人同步发展,既能扩大产业规模,又能促进农户持续稳定的增收致富。
大“集体”推动大发展。经过近一年的基础建设,种植养殖示范园已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建猪场、修道路、翻整土地,使村里30多户富裕劳力有了用武之地,务工总收入达50余万元;18户村民获得土地流转费63292元;23名村民实现了就近稳定就业。同时,附近村组的闲余劳动力也前来务工。“我们在这儿干十几天了,做包工一天还能挣两百块,骑车一会儿就到了。”从裴家村来的陈义国一边给黄姜搭架,一边跟我们搭话,他和同村的几个村民结伴搭伙早去晚归,劲头十足。
除此之外,种植养殖公司还计划利用茂密的山林资源,点种木耳、香菇等短平快产业,使集体经济更具活力更有后劲。
用活资源促振兴
有人说:政策是最好的资源。这话好像很有道理。东庄村集体经济借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政策东风,把国家投入到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资金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凝结在一起,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林业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前,产业园也争取到了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和项目奖补。
在园区,我们看到,新修的1.8公里产业路正在硬化,几台铲车来回不停地轰鸣着往山上运送砂浆;养殖区所需水电按标准配置已发挥功能;绿化建设也在规划实施。据村支书王兴堂介绍,黄姜种植按200亩申报计算,政府每亩补助700元,资金已划拨到位。建园以来,包联帮扶单位县财政局先后为东庄村集体股份经济注入巩固衔接扶持资金100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将逐步把投放到其他市场主体的资金收回来,用于充实和壮大村集体养殖公司。
从无到有,从“空”到“实”,从艰难起步到初见成效,东庄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和鼓励,迎来了全县推进“三变”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观摩团的观摩。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因地制宜,产业强村”目标,东庄村用足用好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积极有利因素,以干克难,把昔日荒山坡变成了“生钱窝”,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