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走进白河县仓上镇东庄村,白墙红瓦的党群服务中心掩映在青山绿水中;通村公路干净整洁;两边山上的庄稼郁郁葱葱……到处是生机盎然,文明富裕的新农村气息。
2021年,东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主体,办起了种植养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散放“代养”形式养殖汉江黑猪,种植黄姜等产业。今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又流转整合大面积土地套种大豆玉米,使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同时,东庄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杆儿酒”产业,实现了集体、农户双赢互利同步增收的目的。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的美化亮化。
山上产业旺。在东庄村葛花沟山上的坡式梯田里,230亩黄姜从山脚延伸到山头,藤蔓缠绕在架上,一行连着一行,一架搭着一架,长得葱茏旺盛。“这一面山的小黄土,又是缓坡地,长黄姜十拿九稳,你看,头一年藤子就长成这样,到时候黄姜肯定也不错,而且我们还在黄姜带套种了玉米,收了粮食,还能给黄姜起到遮阴的作用。”村支书王兴堂说,往年山上到处都是野生黄姜,当地村民常常结伴上山采挖,据说皂素成分很高,去年,村集体研究发展产业项目便选择了黄姜种植。
在生态养殖区,第一批引进的黑猪已长到200多斤,到了育肥出栏期。据饲养员老曹讲,汉江黑猪经过生态放养驯化,形成了一套“作息”规律。早上猪群进食后,由饲养员“带队”钻进几百亩茂密的山林啃吃杂草树叶,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喂料时间,听音乐喇叭一响,便一个个从树荫刺架下钻出来,潮水一般回到圈舍。王兴堂告诉我们,这些“代养”的黑猪出售后,投资方以每头500元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支付劳务报酬。
东庄村不仅有集体经济实体,还在粮食生产上走规模化集体经营之路。在二组连片的350亩梯坎田里,村集体种植的大豆玉米一派葱郁,透着丰收的势头。集体产业发展起来了,也促进了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姜园种植管护、黑猪饲喂放养、庄稼施肥除草之类的农活,把一大批劳动力聚在季节性就业链上,有了增收创收平台。
东庄人勤劳朴实,户无闲人,山无闲地,农家的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捧土,都会种上一棵庄稼。东庄村里以黄土为主,长出的甜杆儿出酒率高,且家家都会烤酒技术。近几年,农户们通过学习新技术,改进了烤酒器具和制作工艺,把“杆儿酒”做成了多数农户发家致富的一门主产业,村子也以“酒香东庄”著称。如今的东庄人,一部分外出务工,一部分在村集体做产业工人,一部分以种甜杆酿制“杆儿酒”为业,人人有事做,家家赛致富,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劲头更足。
山下村容美。要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环境优美则是群众幸福的前提。东庄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果,立足资源优势拓展增收渠道的同时,也加快了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在村口,白底金字的“东庄村”标志牌十分醒目,村道边正在修建的文化墙尚未竣工。“品味生态,酒香东庄”八个大字把东庄的风土人情,生态环境推介得贴切明了。通往村子深处的水泥路虽不宽敞,但清扫的干净通畅,全长5.5公里的通组主路正在整修排水沟,加固内挡墙和涵洞排洪设施。沿途农户屋里屋外收拾的亭亭当当,整整齐齐,窗明几净;很多农家庭院摆放着样式各异的花卉盆景,栽种了名目不一的绿化乔木。逐步过上好日子的东庄人,把“面子”打扮得越来越靓了。
“现在生活质量高了,环境好了,人人都爱干净讲卫生,都主动把门前屋后收拾干干净净的,自己觉着舒服,在别人面前也有面子!”在一农家门口,一位戴草帽系围裙的大姐在打扫门前的公路,见有人路过,停下手上的扫帚。她感慨家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居住环境越来越美,自己就充满幸福感。
好环境不仅让人住得舒心,能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东庄村着力产业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虽然起步蹒跚,终究是迈开了步子,拉开了架势,只要坚持下去,未来不久,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东庄愿景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