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上镇:致富有“路”业更兴

时间:2022-08-12 16:36作者:朱明富来源:仓上镇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家住仓上镇农庄村6组的蔡克勤却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前段时间,他家门前那段250米的土石路终于打上了水泥路面,4米宽的村组公路直接通到自家场院。他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路面浇水,养护公路就像经管自己的魔芋一样操心。

这之前,蔡克勤的魔芋园一年要施20多吨肥料,车只能停在200多米外的半道上,全凭人工一袋袋往上扛;卖魔芋时,又得一筐筐一趟趟往下背。去年冬天,他最多时一次售出3万多斤魔芋,雇请十几个劳力肩扛背驮搬运了一天,才把魔芋装上车。“工钱花了几千,还累得一个个腰酸背痛。这以后,车子直接开到门上,再也不用费那大功夫了。”

2017年,蔡克勤从网上看到陕南不少地方把小魔芋做成了大产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价格好还供不应求。自己老家山高林密,土质肥沃,种植魔芋,成本低,收入高,便放下在外地的生意,回到家乡发展魔芋产业。这些年,蔡克勤根据魔芋喜荫特点,在核桃、板栗林下套种魔芋370亩,自己把产业做大的同时,还让20多位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接通这段路,是蔡克勤日思夜盼的梦想。250米的距离不长,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发展。今年6月,镇村终于打通了“最后250米”,梦想成了现实,蔡克勤的兴奋心情可想而知。

近期,天气持续干旱,但走进“李家山克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魔芋园,只见核桃林下一垄垄,一行行的魔芋茎秆粗壮,枝叶成荫,遍地葱翠。没有林果的魔芋地里,套种的玉米正在扬花结穗,浅红色的玉米须随风飘动。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蔡克勤种植魔芋的技术不断提高,魔芋亩产始终保持在3000多斤以上。今年底,他计划要卖七、八万斤魔芋,按去年的价格20来万的票子即将装进自己的腰包。

“我的魔芋能发展成现在的规模,首先要感谢政府和村干部的支持,特别是产业路铺到了门口,解决了产品运输问题,以后发展的条件更好了,我也要继续把产业做大做强,起到更好的帮带作用!”蔡克勤满怀信心地表示。

在农庄村,有人开玩笑说章发财的名字取得好,连家庭农场也冠以“发财”二字,这些年真的就“发财”了,但绝不是名字好的缘故。当你走进他的养殖农场,看到600平米圈舍里一头头膘肥肉满的西门达尔黄牛,和70亩地里青乎乎的庄稼,还有他年产8000多斤杆儿酒的酒坊,你就明白,他能“发财”全凭实干苦干和善动脑筋找门路得来的。

从通村公路的一处岔道过沟,沿硬化路行一里许,眼前出现两排彩钢瓦顶的二层圈舍,底层养牛,上层储存草料。章发财正好在给牛添水加料,衣服头发上都沾着麦秸草屑。见村干部来看他的产业情况,忙抖了抖身上的尘土,让大家进屋避暑喝水。

39岁的章发财家里7口人,父母年近古稀,常年有病,3个孩子分别上高中、初中、小学,这样一个大口之家,老人要花钱,孩子要钱花,一家人生活的担子担在肩上,也成了他奋起创业的动力。章发财是村里唯一没出远门打工的年轻人,初中一毕业,他就拜师学起了木工,后来又搞房屋装修,安水电,做彩钢,哪样能挣钱就干哪样。

2017年,章发财从开始10头牛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产业,后来引进了10头西门达尔种牛,经过逐年繁育扩大,2021年黄牛存栏量达77头,去年出售30头,今年开春又卖了17头,两次收入就超过了70万元,除开草料、人工和投入的本钱,净赚了十五六万元。而对章发财来说,更大的利润还是圈里引进十几头种牛,每年都能给农场发展一批新“成员”。

“我是服了这个人,就跟会分身术一样,除了养牛,他还是村里的烤酒大户,每年要烤七八千斤左右,去年卖的就有上十万元,而且他还经常包有装修的活儿,他带的几个工人每人每年都能挣四五万,他肯定就更多啰!”村里的刘支书对章发财吃苦创业发家致富的“狠劲”很是赞赏。

“我们发展产业赚了钱,多亏镇村的帮扶支持,把水泥路修到农场,拉运饲料卖牛卖酒都方便。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光凭硬干也难以发展。”章发财说。养牛时间长了,自己也掌握了不少常见病预防知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时常向周边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他每年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麦秸、玉米秆、豆壳酒糟等近百吨,既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又变废为宝,让农户获得了经济效益。

目前,农庄村有4家镇级产业园区和4家家庭农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哪里发展产业,我们就坚决将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镇长胡世杰在人代会上铿锵发言,让驻村工作队和农庄的村干部对农庄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这“炉火”会烧得更旺,产业振兴的步伐会迈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