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缺的人生魅力绽放

——县残联扶残助残工作纪实

时间:2014-03-07 00:00作者:张清风 覃 彬 汪银春来源:本站原创

家住麻虎镇南沟村的钱道银一家人喜上眉梢,原来他家破烂不堪的低矮房屋,近日由县残联出资粉饰一新,并将厕所、厨房及房前屋后的道路进行了改造和重建。钱道银高兴地逢人便说:“我身患重症高位截瘫,靠妻子外出务工养活一家老小,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变得如此整洁和方便,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县残联。”

在白河,为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的例子不胜枚举,钱道银一家人仅仅是该县扶贫助残工作所惠及群众的1.7万分之一。

“多年来,我们探索出了‘由物质帮扶向思想帮扶转变,由经济救助向创业帮扶转变,由节日走访向经常化慰问转变,专职单位助残向社会力量助残转变’的工作新思路,我们有决心让更多的残疾人绽放笑颜,”白河县残联理事长张清风自信满满地说。多年来,该县残联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在服务上求提高,思路上求创新,工作上求突破,通过扎实开展残疾人康复工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及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让党和政府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头。

稳基础,搭建助残平台

近年来,县残联将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协调各镇把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并作为村级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乡镇推荐,为全县124个村和四个社区分别选聘专职委员1名,以协助理事长工作;同时,该县还加大资金投入,使各镇残联组织实现了机构、人员、制度、补助“四个”到位,达到了“六有”标准,即有办公场所、有专职理事长、有专职委员、有牌子、有制度、有来访接待室,真正实现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作用发挥明显。

同时,还在全县124个行政村3个社区成立残疾人协会,各村(社区)协会分别选聘了1名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建立了规范完善的服务机制,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场所、有残疾人基本情况及档案、有助残志愿者。构建起了“县残联——镇残联——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三级残联组织网络,形成了残疾人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基层残疾人的工作实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为实现“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这一工作目标,白河县残联 认真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省市《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坚持把残疾人的信访维稳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维护和实现残疾人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同时,该县还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按照“谁接待、谁负责”的原则,与司法、公安、信访等部门建立残疾人信访维稳联动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好残疾人来信、来访,对涉及残疾人的法律案件及时提供优质优惠有效的法律援助,有效维护保障残疾人各项合法权益。截至目前,该县免费几代残疾人信访维权203件,其中通过司法调解55件。

抓康复,开辟助残绿色通道

“看见了,我终于看见了,”白内障患者周德付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35岁的周德付是麻虎镇松树村人,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他多年前不幸患上白内障。由于出不起几千元的手术费,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无法下地干活,让本已贫困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是“白内障复明助残工程”让周德付重见光明。

为尽快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县残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力度,尽最大能力解决残疾人康复需要。仅2012年,县残联就免费投入经费3.12万元,为13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同时,为全县140名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医疗康复救助,并投入经费40万元用于残疾人医疗康复器具的配置和发放,还先后投入24.8万元开展文化年活动暨城区和农村“阳光家园”等活动,并在每年的“爱耳日”、“ 助残日”、“聋人节”“文化助残,走进幸福院”等活动中,走进贫困残疾人家庭,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鼓励残疾人自立自强,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此外,该县将残疾人保障工作与“安居工程”结合起来,扩大项目覆盖面,仅2012年投入资金18.75万元落实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75户。

走进白河县中厂镇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可见大门内三三两两的残疾人在管护人员的照看下,有的锻炼身体、有的看书写字,有的穿梭于一块平整的菜地里,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简单劳动。同时,《托养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安全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全部装框上墙,实行政务分开。70岁的高词友乐呵呵地说:“要是在解放前,我早去要饭去,而如今冬有暖气,夏有风扇,一日三餐,不愁吃穿。”20128月,白河县按照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依托中厂镇中心敬老院成立了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残疾人筑起安度晚年、共享和谐的“阳光家园”,实现了“托养一人,幸福一家,和谐一方”的服务宗旨。该中心总投资1400万元,占地面积38 亩,建成居住房舍115 间,行政办公室、康复室、医疗室、图书室、康复训练室、农疗区等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已入住残疾人和五保老人126名,其中残疾人67名;配备工作人员19名,采取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安养多种托养形式,24小时不间断的看护和管理,以满足残疾人的不同需求。

为了给折翼天使插上希望的翅膀,县残联通过多方协调,充分利用中医院医疗服务机构现有场地、设备、医疗技术、管理服务等资源挂牌成立了白河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实现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要求。通过抓好康复器材、辅助器具和康复普及读物的发放和配置,及加强对康复指导员、协调员、康复员的培训考核,逐步形成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康复服务三个网络体系,确保残疾人能够及时接受免费康复训练。

抓帮扶,拓宽助残渠道

“如何使残疾人生活得更幸福?怎样帮助他们创业致富?”是摆在白河县残联全体干部心坎上的头等大事。为彻底改变残疾人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变“输血”为“造血”,县残联多次深入残疾人家庭,开展了摸底调查工作,切实掌握了残疾人的各种需求;同时,该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政府统一买单,开创了订单式残疾人就业模式,对全县残疾人实施人人技能培训,实用技术由县残联协调林业局、农业局到各镇组织培训,技能培训由县职教中心、金奇电脑学校等单位具体开展培训。2012年,该县仅在冷水镇残疾人养殖扶贫基地,投入资金20万元,培养和帮扶养殖、种植大户47户,抓点示范培养产业大户30户,使全县170名残疾人从业脱贫,其中安置残疾人到企事业单位就业40余人,实现了“康复一人,造福一家,温暖一片”的效果。

为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白河县残联推行“结对帮扶”制度,不断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优先将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纳入资助体系。对初、高中残疾学生每年给予800-1000元的生活补助,对于考取大、中专的残疾学生给予500-3000元的生活补助,对于特殊困难残疾家庭给予2-4000生活补助。仅2012年投入教育就学经费8.5万元,救助贫困残疾学生35名,残疾大学生11名,并为中厂镇中心小学捐赠价值2.5万元的大型儿童玩具一套和价值3万元的多媒体2套。

为了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社会地位,白河县残联通过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基层,宣传报道该县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成效、先进典型、自强模范事迹,推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助残工作,带动各级文明单位充分发挥典型作用,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关注、关怀、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