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敢办大工业

——白河县狠抓工业经济纪实

时间:2014-04-01 00:00作者:张才忠 覃彬 王琛 王婷婷来源:本站原创

我县坚持以资源为依托,围绕“汽车装配、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白河木瓜”四大支柱产业,以优化服务环境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为抓手,小县办成大工业,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4.9亿元,同比增长38.2%,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保证项目能落户

“无平地,可以开山改河造地,我们相信白河一定能办工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决心提振了人们的信心。早在2011年,县政府就委托专业机构对红石河工业园区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将园区更名为“白河县两河工业园区”。为了抓出成效,迅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搞规划设计、抓招商引资、作配套建设,组织完成了专家评审。

“经过几个春秋的鏖战,投资2亿多元,先后挖掉狮子山、搬走杨家山、移走关山垭、平掉‘狗颈子山’,完成开山改河4处,移动土石400多万立方米,创造了‘炸开四座山,打通四条河,填平四道湾,平地千余亩’建设工业园区的神话和奇迹。”白河县发改局局长深有感触。“可以说,为让项目落户,聚集了全县各镇、各部门的力量,排除万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笔者在两河工业园区采访时看到,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可容纳企业100余户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共修筑主干道、区内道路16公里;投资3700万元修建的110KVA专供输变电站,保证了园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电力供应;固定电话、宽带网络、数字电视等服务,在园区企业实现了全覆盖。去年,县上投资近1亿元还完成了园区汽车装备区35千伏的专电设施,并对园区道路、河堤、桥梁、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为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落户园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行“保姆式”全程代办

“一个月内,我们就实现了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剪裁车间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完工,各种手续是公司历年来所承建的项目中落地最快、效率最高的一个。”白河县天尔秀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纪维说。

县招商局一负责人说,全县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坚持“一个重大项目、一名挂帅领导、一个援建机构、一套工作方案,多项资金捆绑使用,一个渠道运作”的工作机制,对落户企业实行“保姆式”全程代办制,实行“统一受理、项目代办、快速转办、并联审批、办结告知”制度,审批时间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到现在的5天。

 “不光是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全县对金融营运环境、信用环境、执法环境、行政服务环境、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等进行的专项整治,目的就是为外来企业撑起更大的‘保护伞’。”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说。“投资拉动是白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全县经济发展的基本类型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强化服务意识,确保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白河落地生根。”

据介绍,为重点扶持骨干企业,确保支柱财源稳中见长,该县创新行政服务平台、行政审批平台、行政监管方式,实行经济发展环境民主评议。在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县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制度,为项目落户和企业发展提供用地、用工、融资等服务。仅2013年,为31户企业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协助30多家企业挂牌、揭牌、办理土地证,帮16家企业完成了技改扩能或新产品开发。

良好的投资环境赢来落户企业“枝繁叶茂”。三年来,该县共实施工业项目45个,总投资额为17.3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36.6%46.9%51.9%

为保清水送北方

“随着十天高速的开通,白河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加之白河境内的资源禀赋,要确保全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工业提速增效、提质转型很关键。”白河县委书记陈晖一语中的。

陈晖说,发展工业也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每个项目落地前必须进行用地、资金、环评、能评、安评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把能突出县域特色产业、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的项目作为首选,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项目落户。

在项目核准、备案和招商引资中,该县把节能减排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将单位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的审核条件,对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或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可靠污染治理设施和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据县环保局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全县关停高能耗低产出小企业15家,技术整改提高企业9家,2013年初对100多个新建项目进行准入筛选,选出红石河景区开发、县城河街防洪堤等86个作为2013年该县重点新建项目。

通过严把项目建设准入关,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保证了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出水断面国家二类水质标准要求。

借势起飞促“双赢”

 2014年是推进‘飞地经济’的关键年,我们将紧抓全市试点县的机遇,加快推进‘飞地经济’园区的征地搬迁、基础建设、企业入园、援建保障等工作,力争年内35户企业落户园区。”县长李全成在市三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谈及“飞地经济”时信心满满地说。

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飞地经济”的重大部署后,白河县政府与高新区管委会签订“飞地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白河作为首个试点县拉开全市“飞地经济”发展序幕。对于白河这样平地资源紧缺、环境资源受限、后续发展空间狭小的县来说,为其进入中心城市开辟了便捷通道和开拓出加快发展的新空间。

为使“飞地经济”成果尽快落地开花,该县按照把飞地园区打造成为白河新型工业聚集区、风土人情展示区的理念和“一心、四区”的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启动了安康高新白河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县财政预先筹措调拨1000万元作为首期征地拆迁资金,正式启动了白河园区内的实物调查、墓地迁移等工作。同时,立足县情,重点围绕汽车装配、轻工纺织、新型材料、白河木瓜、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进行项目策划包装,广泛开展内联外引,积极洽谈招商落户,借力高新区的区域发展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白河优势资源,破解土地“瓶颈”,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全市核心增长板块。

通过前期的精心组织和准备,目前,已有4家企业签订入园意向协议并完成项目前期论证,计划总投资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