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村位于冷水镇后高山,是“三苦”精神的发源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市政协、县委组织部、县人大、县政协、人社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十余个单位,共3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天旱三日地冒烟,月亮能把苗晒干,驴要打滚没场地,人到兴隆鞋磨穿……”,曾经的兴隆村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是对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的兴隆的真是写照,人们靠天吃饭,十种九不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70年代兴隆村响应县委县政府“修田造地,解决群众吃饭”的号召,乡党委书记抓点、县镇工作组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劳动修田地,晚上开会讲政策,宣传推广农业技术,当时是家家门上锁,户户无闲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到处都是“干粮树上挂、红旗地上插、两头不见天、中午不回家”的劳动场景。在缺吃少穿、人穷体弱的条件下,几届村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村民靠着一股拼劲、守着一个信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硬是让往日的荒坡野凹变成一等等整整齐齐的石坎坎,修田造地上千亩,率先实现了全村人均一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同时,广泛推广良种良法科学种田,在全县率先实现人均千斤粮,从而一举改变了群众捏紧裤袋过日子的贫穷局面。1979年,兴隆村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在长期的党员干部共同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
目前,兴隆村逐渐成为了群众路线教育学教基地,为了让参观学习人员更好的学习和体会“三苦”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冷水镇政府专门邀请参加过修田造地的退休干部对兴隆村的发展历程和70年代干部群众齐上阵的劳动场面进行描述和讲解,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切身体会到领导干部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