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设置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时间:2014-06-19 00:00作者:王慧丽来源:本站原创

我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面临新型农村社区“人户分离”管理服务难题,按照“群众搬到那里、支部建到那里、服务跟到那里”的思路,创新党组织设置,划分两地管理权限,突出“社区管房和人、原籍管地和林”,把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以社区支部为核心,成立一套管理机构。探索成立撤村建立镇管社区、分村设立镇管社区、撤组设立村管社区三种社区组建模式,动员社区党员居民将党组织关系迁转到社区,率先成立社区党支部。党支部成立后,以居民楼为单元,设立若干个党小组,推行“网格化”管理,“菜单式”服务,按照“党委领导、社区自治、社会监督、物业服务”共融并行的要求,成立以居委会为主体、监委会为辅助、物业管理为保障的三套基层管理服务组织,赋予“管房、管人、管事”三项重要管理工作。对党员进行“四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支部议事规则》、《农村社区党员中心户制度》、《农村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制度》等10余项党建工作制度,使社区党务工作承诺、党务公开、工作职责、联系群众、决策听证、舆情反馈、组织生活等工作得到落实。

以服务中心为依托,提供四项组团服务。在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群众的现实问题为目的,明确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体系、服务指南和服务流程,提供四项组团式服务。一是政策服务。原来由“两委”班子负责办理的合作医疗报销、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服务项目,由现在社区领导班子负责办理。定期组织开展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政策法规等学习培训,提供政策法律、农技知识、市场信息、劳动就业等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市场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小超市,向居民提供必备的生产生活资料;成立卫生室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三是自治服务。组织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健身、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服务。及时提供治安联防、扶贫帮困和红白喜事等志愿互助服务。四是配合服务。社区组织及时协调联系原村委会,保证原有的生产资料和惠农政策不变;负责协调解决邻里之间的土地、林地、房产等纠纷。

以群众致富为宗旨,开辟五大就业渠道。积极开辟五大就业增收渠道,实现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一是办好现代农业园区。按照“移民搬迁建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思路,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二是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制衣制鞋、纸杯纸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就近就地解决务工增收问题。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山林经济。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创业、外出老板返乡创业、村组干部带头创业”,流转山林资源发展茶叶、木瓜、核桃等山林经济。四是加大培训转移社区劳动力。坚持以需定训,在社区设立劳务信息处,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形成“输出有订单、培训有基地、收入有保障”的移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机制。五是创造市场就业岗位。制定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居民发展餐饮、娱乐、个体等第三产业,积极开发保洁、治安、协理等公益岗位,多渠道帮助社区居民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