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一隅的经济小县白河,基础差、底子薄,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谈何容易?可硬是将歌舞剧《白河水色》搬上西安五四剧院,让夕阳红艺术团代表陕西出演国家大剧院,日前,又被确立为省级文化综合改革发展示范县。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追问:白河的文化之花何以如此绚丽?
——视文化为生产力,不惜勒紧“腰带”,铺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视文化为凝心剂,搭建百姓舞台,提升城乡民众幸福指数;视文化为城市之魂,打造文化产业洼地,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如今,以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新格局日趋形成,文化这一“软实力”终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
文化设施“硬”起来
在仓上镇裴家社区的红白理事活动中心,寿星夏荣国的脸上乐开了花。喜事新办,不仅为他节省了开支,而且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品茗博弈、读书看报、唱歌跳舞,昔日“一桌麻将一桌牌”的景象浑然不见,寿宴办的别有一番情趣。
此种景象绝非孤例。在白河,县有文化资源共享中心,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人人皆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该县重点打好两张“王牌”,县城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是其中的一张。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修缮了县影剧院,完成了县文化馆建设、图书馆拆迁和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如今,县文化馆全天免费开放,工作人员义务教授绘画、舞蹈及各类器乐,县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内各类免费培训班异彩纷呈,县图书馆日接待读者逾百人。
把服务触角延伸至乡村的每个角落是该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另一张牌。通过整合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资源,全县已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00余个村文化广场。同时,文化信息站(点)、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农家书屋、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等设施均实现全覆盖。
一座座文化气息浓郁的休闲广场,一幅幅展示地域特色的壁画浮雕,一个个书香四溢的机关小院,无不透视出山城人的文化追求。该县借力市政建设、文明单位创建、文化先进镇(村)评选等,将文化建设撒入城乡的角角落落。目前,已成功创建省市级文明单位132个、文化先进镇(村)29个;同时,绣屏山森林公园、县烈士陵园文化建设日益完善,河街汉水文化廊道掩袖遮面、缓缓而来。
文化活动“火”起来
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广场上就音乐骤响,下午还在田里干活的村姑村嫂,变成舞台上的“土明星”。退休老干部们则更痴迷于拉二胡、唱汉剧、打太极,该县隔三差五请来专业讲师指导,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内人潮如织。另有书法协会、作家协会、摄影协会、楹联协会、 体育协会、音乐舞蹈协会……你方唱罢、我登场。
“让群众做主角,让文化下基层”是该县群众文化活动“火”起来的重要因素,通过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百姓乐,“文化种子”洒满山乡沃土。
茅坪镇退休教师黄玉金和她的“夕阳红”秧歌队在白河颇有名气。2010年9月,她带领“夕阳红”秧歌队在首届农民文化节中荣获二等奖,之后又组织采莲船、狮子队,舞到了厂房工地、农家院落。而城关镇居民蔡传芬近来忙得不亦乐乎:7月11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在社区观看“新型农民大培训暨文艺走进新农村”活动时,对他们自导自演的小品《百善孝为先》评价甚高,让稍作完善到省上去演。在小山沟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即将登上省上大舞台,甭提多高兴。
该县通过实施“农村文化舞台”搭建工程,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他们就地取材,自编、自导、自演了鹬蚌舞、采莲船、皮影戏等地域文化浓郁的民俗节目,在县城文艺汇演和各镇文艺展演中赢得声声好评。同时,县剧团走村串寨,每年免费为群众送戏百余场次,并大力扶持村(社区)文艺团体,培养民间文艺人才。目前,全县活跃着200多支自乐班或业余演出队,40多个文艺社团,他们激活了城乡文化一池水,使城乡文化携手繁荣。
文化品牌“亮”起来
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该县从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挖掘重建入手,叫响白河文化品牌。
“三点水”是该县颇具历史气息的民间宴席,凭借精致的菜品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该县积蓄了巨大的商机。春华饭庄的陈老板欣喜的说:“去年,央视来店里采录了‘三点水’制作全过程,并在9套播放,‘三点水’让店里的生意更红火了,不仅天天有婚嫁寿诞者来包席,还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品尝。”
目前,该县共有18项文化遗产列为县级保护名录,5项文化遗产列为市级保护名录,1项文化遗产列为省级保护名录;省保单位6处,县保单位55处,三级文物16件。通过不断摸索,已逐步形成以“白河水色”风情歌舞剧为代表的地方歌舞品牌,以皮影戏、采莲船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品牌,以“白河清浆”食品制作、蓑衣编织为代表的手工艺制作品牌,以桥儿沟历史文化古街、卡子张黄大院为代表的文化古迹品牌。
此外,依托红石河旅游景区、卡子张黄大院、宋家茶叶产业、西营田园风光等镇域特色,形成“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依托重大节庆日,积极开展知识竞赛、书画大赛、体育比赛、歌舞大赛,形成以节令变换为走向的“节日文化”品牌;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新型农民大培训”、流动“道德讲堂”等活动,形成“社区文化”品牌。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蓬勃向上的文化生态,吸引诸多文化招商项目落地生根。目前,县民俗博物馆、狮子山新城百线影院建设如火如荼,红石河旅游景区开发、庙山寨道教旅游景区建设紧锣密鼓,月亮湾休闲度假中心、磨沟休闲度假山庄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