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尘埃落定,白河一中在各县区中依然保持了它一贯的领先地位。1903名考生,1101人达到二本线以上,一本、二本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
地缘和经济都不占优势的白河,为何能在历年高考中一枝独秀,占据领军地位十多年?
7月9日,本刊记者专赴白河,深入了解白河教育制胜的秘诀。
白河人送孩子上高中很少纠结,因为白河一中就在身边。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送孩子上一中很放心,很踏实。
这份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而是仰仗历年来优异的高考成绩。白河高考直升率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市县区第一,近几年的本科升学率均在93%以上,一本上线率达35%,二本以上上线率在70%左右。自2010年设立市政府励志奖以来,连续6年共有10 名白河学子获得此项殊荣。
优秀的成绩根源于白河一中勤奋、务实、团结的教风和学风。
语文老师刘晓锋是石泉人,大学毕业后来到白河一中任教,至今已有11年,其中有7年担任毕业班老师。刘晓峰一天的作息表是这样的:早晨6点50分到教室,晚上10点半放学。中午休息的时候,还要去宿舍看看学生。粗略算算,除去午休和吃饭时间,一天中大约有12个小时,他都和学生在一起。对于其他上班族来说,这样的作息时间已经算得上是超长战线,而这还不包括他在家里备课、批改作业的“加班时间”。今年高考,刘晓锋带的复习班63人中,有44人达到二本线以上,今年平均增长了65分。而这些学生,去年高考成绩过二本线的只有2个,成绩最差的离二本线有154分。
原副校长汪盛忠坦言,白河一中的老师起点并不高。2003年,学校去大学招人,只签约了3个,其中还包括后来受不了白河艰苦的自然条件而离开的。近年来,新招的老师也大都来自设在地级市的二本院校。“但是老师们特别‘干净’,从不在业余时间有偿补课,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全心全意教好书。”他说,“我们有一个300多人的教师团队,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地付出。一线教师即使没有晚自习,学校也没有统一要求,但他们还是会按时出现在办公室,为有需要的同学解答问题。”
白河人之所以这么信赖一中,还因为在这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希望生”。从高一开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和特长,学校进行分层教学,帮助学生分析成绩基础和发展可能性,找准学习立足点,找到成功可行性途径和方法,并实行动态管理。
越是基础差的学生,白河一中越要配备优秀的老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王加成介绍说:“白河一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这所学校,学习上有老师跟着,出现问题对症下药,生活上也有坚实的后勤保障。现在的白河一中,可以容纳5000人,80%以上的学生在校住宿。碰到放假,各班都会统计不回家的学生,安排老师管理。只要有一个学生,全校上下就要正常运转,保证学生在校就像在家一样。
去年9月,白河一中迁往县城南郊的冯家坡。新校区占地260亩,已投入3.5亿元,按照省级示范高中的标准规划建设。学校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设施完备,可与大学校园媲美。
毫不夸张地说,这座校园是举全县之力建成的。汪盛忠说:“学校要办的事,各部门都是一路绿灯。”城关镇、县交通局、住建局、林业局、统筹办等相关单位分别负责征地、校园道路、教师住房、绿化等建设任务,各相关部门争取资金5000余万元,积极支持校园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建设进程。
然而,大楼并不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唯有良师才能造就有内涵的良校。为了把学校的老师培育成“大师”,白河一中付出了很多努力。
以“青蓝工程”为例,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结对帮扶,年轻教师由一名骨干教师负责指导,进行岗位锻炼,促使其尽快适应,快速提高。除此之外,位于秦巴山区的学校并没有被地理位置困住。他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让教师走出去,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邀请专家名师到校介绍经验、参与指导。学校与西安高新一中开展合作,邀请优秀老师来校辅导。高三年级的老师还必须外出参加高考研讨会,并上交心得体会。
编制、职称这些教育系统最敏感的问题,白河县委、县政府也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政策倾斜。鼓励学校自主招教师,要求学校根据学科教师缺员情况,上报招教计划,自主招聘硕士生、本科生和免费师范生,支持学校在全县选调教师。老师进入学校,由白河一中自主管理,保证了学校有人可用。在人事部门的协调下,学校老师的职称晋升也顺利得多。汪盛忠告诉记者,白河一中能达到高级职称条件的老师,晋职称不需要等。有条件晋级职称的老师,不担心自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就没戏了,学校有专人负责操心这些事情。
不被当前的诸多“敏感问题”所困扰,老师们自然而然专心教学,努力提升,在成为“大师”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远眺白河一中新校园,一座高43米、长120米的堤坝蜿蜒曲折、雄伟壮观,很多人将其视为“白河教育的丰碑”。
而白河对教育的重视也不仅仅局限于办好高中,白河一中不过是“穷县勇办强教育、小县敢办大教育”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4年12月,在我市“一县一亮点“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中,白河就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该县的亮点呈现在媒体面前。
经历了从“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再到实施“双高双普”、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白河教育实现了突破发展。
县长直接主管教育,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预算、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教育用人优先招录、教师待遇优先改善”。县政府聘任22名兼职督学,分片落实责任区,长期驻校开展督导检查。
县财政每年将教育各项经费和配套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并设立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将每年新增财力的50%以上用于教育事业发展,预算内教育支出占全县一般预算支出的30%以上,每年用于“两免一补”、营养计划等方面的配套投入,占县财政收入的40%左右。
“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内涵、职业教育抓特色。”白河县教体局副局长黄炜这样总结白河教育的特点。仅2012年以来,全县教育支出12.8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6.43亿元,其中县本级财政投入0.51亿元。为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5名高级教师成立“走教团”,对26个教学点和农村薄弱学校实行送教下乡,近3年送教活动达172 人次。仅2014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就达117人。黄炜说:“我们由义务教育向两端发力,形成资源大整合,高考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是水到渠成。”
来源:安康日报 记者 张婧 谭西 通讯员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