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安农场,山鸡圈养区、陕南白山羊生态养殖区、鸵鸟园区一一走进我们的视线里,但最吸人眼球的则属那一长排干净整洁的牛棚了,牛棚里圈养的百余头肥硕健壮的黄牛迎来大家的声声赞叹。
“柯老板,最近准备杀牛吗,给我留几十斤牛排骨,孩子们回来要吃。”东庄村村民范德力问道。正在给黄牛上饲料的柯昌武笑着说:“放心吧,我一定给你留足,呵呵!”
柯昌武,是长安农场的负责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格外明显,说话没有想象中那么粗犷,性子也总是不急不慢,不温不火。今年42岁的他,曾经也是靠打零工养家糊口,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决定回乡发展。2013年得知政府鼓励创办家庭农场这个政策后,他便开始跑路、咨询、注册,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2014年5月经过村支部的协调努力,在镇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长安农场的注册顺利完成。一年多的悉心经营,长安农场已初显规模,农场集养殖、种植、休闲、餐饮于一体,辐射仓上镇周边形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借助互联网,柯昌武了解到山西黄肉牛养殖前景可观,并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情温顺、适应性好、遗传性稳定、肉质口感好等优良特性,而长安农场所处地域自然环境优美,光照充足,适宜畜牧生长。他便和农场另一合伙人高玉喜一同前往山西考察,他们的调研、考察、谈判之路也是历经波折,前后一共跑了3次才最终谈妥。
引进了黄牛,随即就要解决饲料问题了。柯昌武主动找到裴家村支部,在村干部齐心协力努力下,帮其协调流转林地和土地1200亩,用于种植牧草,并配套建设青贮池1000立方米,买进青饲料加工设备粉碎机、打包机各1套,年加工青饲料100吨。
一切看似都已经步入正轨,谁知新的问题又来了。白河地处秦头楚尾,高大的秦巴山给我们孕育了很多特有的资源,但也导致了交通不便,很多本土农副产品难以“走出去”,柯昌武的肉牛产业无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在起步阶段,与一些企业、学校食堂合作,虽能够运营,但是到后期随着养牛增多,产业走上正轨,靠这种销售方式还是解决不了长期问题,因此如何拓宽销路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柯昌武伤透了脑筋。
他先后咨询过很多人,去过农业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 在他得知“互联网+电商”的销售运营模式后,欣喜若狂找到县人社局,请求为其招聘一个毕业生。他准备建一个肉牛销售网站,招聘专人做网站管理员,把肉牛远销各地。他还准备建一个牛肉冷藏库,购买一套压缩机。“这样既拓宽了销路,还可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柯昌武自信满满地说道。
据了解柯昌武的长安农场目前总投资达400万余元,肉牛产业占100万元。新建标准化牛圈2个,面积1104平方米,种植牧草1000亩,并配套建设了办公、生活、防疫及其他附属设施。引进山西黄牛100头,产值120万元,年可实现利润40万元,农场年安置带动当地就业20余人,已经真正成为当地创业致富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