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白河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时间:2014-02-24 10:09作者:来源:
文件名称 2013年白河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索引号 CD-zfbmxtjj--tjxx-2014-0002 公开目录:
公开责任部门 统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有效性 未知 公开日期: 2014-02-24 10:09

2013年,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裕新白河的目标,紧扣循环发展、富民强县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抢抓机遇,务实苦干,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发展总体平稳

经初步核算,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56亿元,增长15 %。增速高出全市1.6个百分点,按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6.82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24.172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10.563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比为16.458.225.4

一是农村经济平稳增长。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54亿元,增长4.7%。全县粮食总产量6.5万吨,增长0.7%;蔬菜产量 8.24万吨,增长6.05%。生猪出栏16.02万头,增长5.13%。肉蛋奶产量保持增长,全县肉类总产量1.47万吨,增长4.06%;禽蛋总产量0.31万吨,增长1.53%

二是工业经济较快增长。2013年,全县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582亿元,增长2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008亿元,同比增长30.5%,按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主要行业增长较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 11个中类行业全部实现增长。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汽车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较快,总产值分别增长74.04%67.62%43.06%

三是第三产业稳步发展。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50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4%,同比增长8.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七大行业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其他三大行业均低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0.769亿元、0.719亿元、0.908亿元、0.7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4.5%10.4%15.3%,分别高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2.96.42.3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最缓慢的是住宿与餐饮业,仅实现0.41亿元,同比增长2.9%,低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87亿元,同比增长4%,低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82亿元,增长6.2%,低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二)发展动力有所减弱

一是投资呈现“高开低走”。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增长27.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一季度实现29%的增速后,呈逐季下降趋势,二季度增速28.2%、三季度增速27.3%、至四季度增速为27.8%,分别比一季度下降0.81.71.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产完成投资3.17亿元,增长95.2%;二产完成投资9.16亿元,增长12%;三产完成投资17.17亿元,增长37.1%,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7.636.755.7调整为10.83158.2。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二是市场消费有所降温。201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8亿元,增长14 %,较上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亿元,同比增长 15.3%,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83.6 %,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同比增长8%。分区域看,城镇市场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18亿元,增长13.5%;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8亿元,增长14.3%,城镇市场增速快于农村市场0.8个百分点。

(三)财政金融运行稳健

一是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393亿元,比上年增加0.4433亿元,增长21.1%;其中: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2亿元,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4567亿元,增长8.5%

二是金融市场运行平稳。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5.78亿元,比年初增加4.22亿元,增长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7.28亿元,增长22%。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98亿元,增长26%

(四)民生保障继续改善

一是城乡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1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92  元,分别增长13.7%11%,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3.441缩小为3.3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物价涨幅趋于稳定。2013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较2012年同期上涨 2.5个百分点,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趋稳。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4.4 %,较2012年同期 4.4 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过高。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3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但全县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不相协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76.5%,比重偏高,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的依赖过高。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造成消费对投资的制约,还会导致宏观经济大起大落。为此,要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市场准入标准,抑制低水平不合理的投资过快增长。要进一步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以保持整体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一是2013年新增规上企业少、规模小。2013年我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比上年减少1家,且规模偏小,对于整体规模工业企业拉动作用有限。二是大规模企业偏少。从产值来看,亿元以上有25家,但是4亿元以上企业仅两家。三是工业投资比重较低,发展后劲难以保障。2013年,全县完成工业投资额9.16亿元,同比增长12%。从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增幅来看,除12月份达到正增长,其余各月均为负增长,与上年水平相比均低于上年水平。2013年,工业投资额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1%,比重比上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低位徘徊,新投产企业少,要保持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后劲不足。

3、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较大。增强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基所在。当前,我县消费市场虽然保持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城镇化率低、农村居民收入不高、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等。2013年,白河县户籍口径城镇化率仅35.8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我县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2013年,按户籍城镇化率口径计算,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2%,但2013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仅占29.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仅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4%,城乡居民人口比与其收入比、消费比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低和农村消费市场增长缓慢严重制约内需市场的扩大,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有效消费是新一年我县经济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1、抓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白河经济的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合理适度的投资。要注重招商引资,招引适合白河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大资金,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加对能够带来较好经济效益和产出的大项目的投入,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能显著改善经济结构的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2、抓工业、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白河经济要崛起,必须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当前,白河工业经济仍较薄弱,支柱产业的主导作用仍不突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和壮大优势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既要立足于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又要着眼于引进新兴工业产业,不断壮大工业规模总量,增强发展后劲。第三是要做强工业园区。按照“工业核心抓园区,园区重点抓服务”的思路,县内建好“两河”工业园区,完善路、电、水等配套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县外依托安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资源优势,大胆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建好安康高新白河工业园区,全力推动企业入园落户。

3、扩内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要激活内需市场。针对我县农村消费市场相对滞后的现状,通过加快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型商贸、连锁超市到乡镇布设商业网点等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我县城乡市场的有效消费,提高内需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要挖掘白河人文、山水特色资源,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拉动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先锋产业,大力发展以秦楚边城文化、汉水文化等为内涵的特色文化旅游。以红石河核心景区建设为带动,积极开发平顶山、庙山寨、界岭、汉江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结合现代农业、林果示范园区建设,抓好旅游镇村建设,积极培育农家乐示范户,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包装开发白河木瓜、绿松石、汉江奇石、根雕盆景等特色工艺纪念品,努力培育三产新的增长点。三是大力支持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配套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咨询、社会保险、家政服务、社会养老、休闲保健等生产性、生活性的服务业;用足用活农民进城落户政策,引导搬迁群众购买商品房,提高县城、集镇商住房的入住率,促使房地产销售逐步回暖,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