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命贱受不了空调侍候的我,听闻家乡正在大力打造生态旅游,便想到儿时避暑的洞天福地广联一线天。便寻一借口,告假离京,打道回乡。
时近中午,一出白河东站,家乡的日头就无比热情地拥我入怀,令我热血沸腾,几乎窒息。我一头钻进接站的弟弟的车,喘着粗气催促:“快开车,先去一线天缓缓神!”
一线天其实就是一条短而窄的一段峡谷,位于朝阳与磨坪交界处,在我的老宅院下边。峡谷深约十余米,高近30丈,人在谷中坐,凉风习习来。非正午不见太阳,时时只见一线天光,故名一线天。是世居于斯祖祖辈辈夏天纳凉片闭传的天赐避暑福地。
弟弟知我受不了空调刺激,便开着车窗几十公里的路程40分钟就赶到了一线天。车未停稳,我就急惶惶地窜出车门,一头扎进一线天。顿感炎热尽去,通体清凉,果真是“外边五十度,里边二十三”!。
此时的一线天坐满了自带座具避暑纳凉的男女老少,一见是我,纷纷起身让座。我便与他们聊起家乡的发展,当然更多还是家乡生态旅游的话题。
发展休闲农业,关键要有特色、有亮点,能吸引人。 乡村的魅力就在于城乡环境的不同特质,不少市民希望远离城市喧闹,纾解内心乡愁,乡韵乡愁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文化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一定要符合农村实际,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让人记得住乡愁。如果农村出现园林化、模式化、城市化景观;或千村一面,万家一景,土不土,洋不洋的,让人感到失真与乏味,就没有人稀罕去乡下。因此,科学的规划,应注重于挖掘地方本土特色,保留原始文化特质,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景、一村多韵的诗画魅力乡村,西营天宝就属于此类代表,做得很好很接地气。所以各地应根据各地条件,有规划地开发特色民宿、特色体验、户外运动等特色项目。
乡村旅游规划应当纳入地方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实行以奖代补激励它良性有序拓展。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避免大拆大建。由于受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族众移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县乡村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有些民居构建独特,布局精巧,文化沉淀极为丰富,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诸如黄、张、吴、马、杨家大院。有些山水生得雄奇俊秀,别有洞天,稍加整理便能成为游山玩水休闲者及户外运动的不二圣地。诸如庙山寨、蔓营寨、五龙尖、千佛山、广灵洞一线天等。还有土著的“十大碗”,“八大件”、“三点水”、“糖浠炖肉萝卜”等地方特色佳肴,如进行系统开发,不失为白河特色的满汉全席。更有散落在乡村的残碑古树荒庙危塔,也是邑内独有的稀罕资源,对寻幽探险者更具吸引力。
乡村旅游也是文化产品。除了富民富村,乡村旅游更承担着保护自然环境,保留农耕文化,传承传统民俗的重要使命。当前,农田风光越来越少,乡村文化日益边缘,不少文化遗迹和传统民俗甚至濒临消失。规划乡村旅游,也要以保护文化为导向,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诸如“乡村原生态历史馆”可搞一些乡村陈旧物品展览。“乡村生活体验馆”可以让游客推石磨,打草鞋、织土布、糊灯笼、舂玉米,踩风车、扶耕犁、熬糖浠、做浆巴糢、穿大裆裤……让游人在观光休闲之余,找寻到童年的快乐,体味到过往生活的古朴与艰辛,接受纯朴乡土文化的洗礼,激发爱国爱家的热情!
“乡土味道”是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核和魂灵!鄂西某地地处大山,景色秀美,气候凉爽。每到酷夏时节,城市的市民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前往避暑,乡村旅游成一大支柱产业。然而发展快了,烦恼也来了,这些年当地建了不少欧式小洋楼,在山峦叠翠中这些洋楼显得不伦不类;一些农家菜也改换了洋花样,让不少游人感到大煞风景,乡村旅游的乡土味越来越淡,游人也日渐减少。所以,从震耳的喧闹中回归宁静的自然,从水泥森林中走向古朴的村落,在陌生环境中体会暖暖的乡情,在男耕女织牛鸣犬吠中感受乡土的温馨。只有多些乡情乡韵乡土味,乡村旅游才可以走得更远更好!
把种庄稼变为“种风景”,可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型休闲农业转型。重点打造几个果蔬产销与观光采摘体验园区、民俗文化观光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最好不要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只要把这些点做好做大做精做出特色来,就不愁吸引不了纷至沓来的省内外游客。有了游客,便会强劲推动三产及交通的发展,县域经济便会迅猛增长,农民收入才有望得到提高!
置身清凉的峡谷,我入神地倾听着大家的哲思智语,不时露出所见略同的会心一笑。
心想,有政府的正确引导,有乡亲们的紧密配合,家乡的生态旅游必将强势崛起,靓亮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