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时间:2016-10-19 17:00作者:来源:
文件名称 浅谈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索引号 zfbmxzfb/2016-1005 公开目录:
公开责任部门 县政府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有效性 未知 公开日期: 2016-10-19 17:00

 垃圾处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如何妥善、安全处理好垃圾,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大幅提升的同时,生活垃圾也快速增多,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快速增长与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形成突出矛盾,“垃圾围村”、“垃圾围城”现象常曝光于媒体。垃圾问题得不到尽快和有效的解决,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生产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进而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甚至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是我们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现状分析
    白河县是“南水北调”重点水源涵养区,是汉江出陕断面敏感区,早已为监测重点,多年来,已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探索了很多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的有效措施。近期,县人大组织代表对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行了全面调研,总结成功经验、查找问题差距,现重点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排放问题进行剖析。
    汉江白河县段流长39.2km,平均流量740m3/s,有大小河沟765条,分布于1455km2国土面积上,平均年净流量220亿m3,是汉江出陕断面的最后关口,实行全境监测,水质达Ⅱ级饮用水标准,这就对白河全境环境提出了严格要求,尤其是面大量广的农村环境整治更是日显重要。
    白河县近几年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加大宣传力度,达成全民共识、加强综合执法,形成绿色屏障、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根本条件等措施,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上下联动发力,全民共建生态的良好局面。双创办的治理面从县城拓展到农村,统筹办着力解决农村集中安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土等部门的持续发力和各镇主体管理形成了合力,从而使白河城镇环境有了良好的转变。
    我县2015年已被列入省环保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县推进试点县”,三年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2015年完成城关、麻虎、冷水、中厂4镇的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环保宣传四项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垃圾压缩转运站4座、收集房100个、污水处理站14座、污水生物净化池31个、人工湿地20个、污水收集管网21.45km、配置垃圾转运车13辆、可卸式垃圾箱237个、户用垃圾桶3054个、果皮箱265个、三轮车185辆等,以上年度总投资3100余万元。后两年将完成全县综合整治,这将是白河农村环境好转的根本转折。
    二、成功经验
    1、宣传形成共识是基础。每个人每天都要产生生活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为环保的基础要素,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改变陋习是重中之重。近几年,农村集中安置点逐年增多,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原有的农村生活陋习暂时无法彻底改变,垃圾随处丢放、公共卫生观念淡薄都成为影响环境的致命点。针对这一状况,各部门以管辖区和包建村为重点,通过志愿者行动、学生带动家长、各种会议的宣讲等形式,转变观念,让人们普遍形成环保共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经费投入是保证。白河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每年县财政按人头预算只有5元环境整治经费,为了保证经费投入,多年来,白河县坚持把环境整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地方财政支持一些,项目资金争取一些,办公经费解决一些,各个方面筹集一些的方法,多方筹措环境整治资金,进行环境整治。通过努力,现每个镇都配有多辆垃圾清运车,村建垃圾场、组建垃圾池、户有垃圾桶,定点投放,定期清运,解决了生活垃圾的投放、运送和清扫,以及处理场所、设备等问题。
    3、建立机制是条件。垃圾的户投放、村集中、镇运输,全县“一盘棋”的运行模式,是保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需条件,分层管理、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的机制形成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
创新推行的“河长制”,确保了河道的倾倒垃圾、污水排放、乱挖乱采、电毒鱼虾等行为。
纳入“红皮书”考核,强化了责任担当意识,成立的“汉江水质保护联合执法工作组”,有效开展定期联合执法检查,环境监督强化了责任主体。
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构建了县、镇、村(社区)为责任主体的三级环境监管网络,积极开展巡查、报告、查处工作,落实责任人,监督员的工资报酬与考核挂钩机制。
    三、存在问题
    白河在近几年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绩是喜人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内容不全面,农村不良生活陋习尚未彻底改变,垃圾定点投放尚未形成自觉意识,污水排放问题未形成自我改造、相互监督的观念。
    二是经费严重不足。卫生费用目前财政投入仅人均5元,保洁员工资、垃圾清运处理、污水治理、宣传经费等远远不够,据调查:如果保证基本费用,人头经费须达10元以上。
    三是垃圾集中处理成为镇、村难题。现镇村建设的垃圾填埋场都不太规范,主要是资金不足、场所不合理、设施不健全、缺乏先进的处理方式,只能以简易填埋的方式简单处理,容易形成周边环境的污染,气味、蚊蝇、渗液、飘散物等形成二次污染,周边群众反响强烈,多地出现过上访,挡工等现象发生。
    四是污水直排问题仍然严重。生活污水排放是目前农村集中居住区主要问题,多数未建成雨污分流系统,虽多建有集中化粪池,但雨污同入,形成量大、厌氧期不够而直排,很多是形同虚设,未达到应有的净化效果。河边旱厕改水冲式后效果不佳,有甚者成为粪便直排,较原旱厕污染更重。
    五是奖励机制还不健全。目前,从法律角度还无法处罚垃圾、污水污染的个人行为,仅对企业有处罚条款,在地方法规、村规民约、行政处罚等环节亟待加强完善。
    四、问题对策
    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净化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中之重的问题,不处理好,任何努力都会劳而无功。针对存在的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一是在宣传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白河部门包村的优势,把环保宣传列入部门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创新宣传方式,灵活宣传形式,形成上下联动,多方齐动的宣传攻势,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有效改变原有生活陋习,以自我行动带动周边人,以子女感动父母,以学生感化家长,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真正能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全社会对环保的重视。
    二是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坚持推行已有的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借鉴成功经验,如:层层落实责任制,考核监督奖励制,“河长责任制”等,有些乡镇通过与物业公司建立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很有效,把管理走向市场化,政府只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有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效果更明显。白河县的污水厂、垃圾处理场,可以尝试场运作模式,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大争取项目力度和财政资金的支持。作为白河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汉江出陕断面敏感区,“南水北调”重点水源涵养区,有很多项目可以向上级争取支持,这就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希望。作为县财政主要着力解决垃圾清运、污水净化等运行费用,按全县21万人,人均10元计算,年费用为210万元。
    四是要着力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1、农村社区和集中安置点的雨污分流问题。目前,白河县多数社区、安置点虽建有排污设施,但多形同虚设,污水及粪便实为直排河道。要根本解决污水排放,就必须进行雨污分流。建议今后新建的污水处理站,要充分考虑雨污分流设计,避免污水直排,造成污染。
    2、垃圾分类问题。目前,全县还未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可以先行实行“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种简单的分类投放方式,让农民一看就懂,便于实施的简单方式,将大大节约垃圾处理费用,“可腐烂”垃圾进入再循环状态,不会造成再污染,还可以形成有机肥再循环利用。
要重点处理好重金属污染物、不可降解物、残留有毒物、病毒污染源物的处理工作,严格惩处措施,避免造成给子孙后代留下安全隐患。
    3、要注重垃圾场、池、箱及公厕的“消杀”问题。目前,通过走访发现,镇村的垃圾填埋场、垃圾池、垃圾箱及公厕都存气味扑鼻,蚊蝇漫舞等问题,要从根本改变这一现状,可采取县卫生疾控防疫中心统一配发消杀药品、负责监督检查,镇村负责落实专人“消杀”工作,缩短“消杀”时间间隔等措施,切实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4、有效解决法治空缺问题。对个人行为的垃圾乱倒、污水排放等行为没有处罚的法律依据,行政处罚也无能为力。仅能阻止、劝诫,不能重拳出击,形成软肋。《村规民约》无法达到惩处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条有效的管理途径,健全相应的法治体系,杜绝管理上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