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白河县自然地貌和群众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面对县域实情,历届县委、县政府几十年如一日,治山创业、修田造地,易地搬迁,向贫困宣战,在长期的艰苦实践中历练出“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曾被外界誉为“现代愚公”。
县境内不是山就是谷,山连着谷,谷通向山。在那秦巴山谷之间,
白墙黛瓦的农宅、平坦宽畅的道路、水清岸绿的小河……徜徉在白河的广袤山乡,一座座别具风格的移民安置小区尤为引人注目,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独特风景。
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搬迁模式
“人挪活,树挪死,搬出深山条件就是好,过去愁人的水电路难题现如今都解决了。”今年已经73岁的夏万芳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在茅坪镇枣树社区,正在自家屋前干活的夏万芳老人感慨地说:“以前住在山里,吃水难、走路难、看病难。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山里人过上了好日子。”
白河地处秦巴山区,山高路陡、沟壑纵横,洪涝灾害频发。像夏万芳老人一样,全县有7.2万人居住在滑坡险段或者高山陡坡上,土坯墙、泥巴路,吃水靠挑、交通靠走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发展环境与生存条件都非常艰苦。
如今,这一切正悄悄发生着变化。近年来,白河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移民(脱贫)搬迁、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美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仅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有一定生态、人文资源优势的贫困村,结合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该县采取“搬迁+产业+旅游”的模式,帮扶建设具有山区区域特色的经济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2016年,全县推行整乡、整村、整组搬迁,县城住宅楼集中安置、乡镇小城镇综合开发安置、中心村就近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等多种模式,规划新建集中安置点76个,搬迁群众4950户2134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200户13760人。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移出大山,住进新家,实现了脱贫。
历经5年建设发展,白河县天宝园区,现已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观光旅游、生态建设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放眼望去,园区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紫薇竞相绽放,油葵向阳盛开,如同一幅山水画卷。 这里由移民搬迁搬出区域改造而成。置身其中,如果不是墙上的那幅老照片,人们难以想象,搬迁之前的天宝村,竟是一个地处红石山坡、土地贫瘠零碎的贫困村。村里年轻人熬不住穷困,纷纷外出打工,土地大片撂荒,整个村子没有一点生机。
除了“天宝模式”,白河还因地制宜开创了“因路而兴”的西营镇天逸社区、“因客而兴”的蔓营社区、“因地而兴”的石梯社区等多种模式。
西营镇是西安、安康进入白河的门户重镇,是一个典型的因路而兴的集镇。十天高速公路通车后,西营镇由白河的“后山”变为开放前沿。西营镇天逸社区坚持“以县城标准规划建设、以社区思路管理服务、以市场理念培育居民”,5年时间搬迁入住1353户5000多人,社区居民归宿感和幸福感很强。
蔓营社区属于西营镇乃至全县的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村,村内荷塘人家、百花争艳,跑马场、农家乐、垂钓园、草莓采摘园、玩蛇表演等特色旅游产业比比皆是,形成了“游诗画西营,观蔓式田园,品富硒美食,感农耕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模式。
石梯社区,是“秦头楚尾第一村”。因为村里耕地多、土质好,便将移民社区设在这里,并由此而兴。社区内徽派民居鳞次栉比,花坛小景相映成趣,清澈静逸的河水绕村而流,层峦叠嶂的山峰环抱四野。社区农家院落成为景点,山水观光、采摘游玩、农事体验,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几年来,全县累计建设移民安置点47个,全县8千多户近3万人从“山地危居”搬迁到城镇社区和安置点定居,近三年集中安置率均达到90%以上,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称号。
产业带动,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帮扶易地贫困户找到发展产业的正确路径,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而鼓励发展合作社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举措。为让更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白河县确定以“一村一社一产业”为主线、农村多种经营组织为载体的思路,结合各村各户实际,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确保每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有一批家庭农场,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目前,全县通过实施“一村一社一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建成12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并逐步向全部贫困村覆盖。
仓上镇天宝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村民许立成正带着几个群众在田里劳作。老许一家原来住在山上,现在搬到山下刚建成的裴家社区,平常还在农业生态示范园里工作,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许立成家居住在山下的裴家社区,该社区计划安置500余户2500余人,现已建设住房200余套。距社区只有几公里远的天宝现代农业园区里,不仅建有畜牧养殖场,还发展蔬菜大棚200亩、烤烟350亩、绿化苗木60万株。目前,园区吸纳产业工人150余人,人均月工资2500多元。
今年以来,白河县积极探索生态搬迁模式,在安置点布局和搬迁群众增收上注重与生态园林融合,将山上群众搬到山下集中安置点,在产业发展上按照 “建设一个社区,发展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兴办一个规模养殖小区”的模式,整合流转全村土地3000余亩,发展核桃园、牡丹园,山上贫困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在农业园区内打工,人均年增纯收入5000余元,探索出了“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家园,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的白河生态搬迁“安居模式”。全县累计流转土地5万余亩,发展特色生态园林,解决6000余人就业问题。
在产业布局上,白河县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思路,围绕木瓜、茶叶、黄姜、烤烟等特色产业,培育打造了4个省级、16个市级、36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0多个,探索出“集中安置建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模式,贫困户通过土地林地入股、就地务工等方式获得稳定收益,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同时,推行“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归集产业发展基金,促使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主动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运用“5321”贴息贷款投入优质企业和园区实行定额分红,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配套服务,涵养民风化育和谐
60岁的黄自富,是西营镇高桥村的特困户。2016年11月,黄自富和其他29户特困户和地灾户一起,搬进了高桥安置点,免费住进了交钥匙安置房。“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不花钱住这么好的房子。”话间,黄自富泪眼花花,无以言表。
为破解搬迁群众人户分离带来的管理难题,白河县探索出“群众搬迁到哪里,跟踪服务就到哪里”,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变“以户管人”的静态模式为“以房管人”的动态模式,为搬迁群众提供养老、就医、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等全方位服务。
从山村到城镇,从散居到社区,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心理,搬迁群众都需要一个融合融入的过程。为此,白河县加强培养搬迁群众的文化自信心,以及良好的社区生活习惯。通过建立农民市民化培育中心、结合新民风建设、百姓大舞台和道德大讲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繁荣社区文化,提高文明素质。
“十二五”期间,该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78个,累计搬迁1.7万户7.1万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量达到100%。“十三五”期间,该县还需易地扶贫搬迁10643户33127人。各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精神文化、生产生活、志愿互助、卫生管理、物业管理等服务,各项服务跟踪配套全覆盖,不留死角。
莽莽秦巴山,悠悠汉江水。行走在白河城乡,白河立下愚公移山志,搬出深山天地宽,向贫困宣战,向幸福出发!坚定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上得到充分体现。全县上下正以时不我待的高昂激情,与贫困决战,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发起强有力的冲锋。